朱实夫(1907年—1941年),內蒙古土默特旗人,中華民國將領,共产党员,官至少將,是於中国抗日战争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1][2]
生平
早年经历
朱实夫為中國內蒙古人,1923年报考北京蒙藏学校并被录取,1925年当选为中華民國國民會議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倡導內蒙自治。1925年冬,朱实夫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馮玉祥部任军官。1920年代末,前往莫斯科砲兵專門學校深造,毕业后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以商人的身份在中蒙边界间往返,协助中国共产党转移共产党员。1931年秋天,朱实夫护送王若飞等人从乌兰巴托回国,组建中共西北特别委员会[3]。1933年初,朱实夫被捕入狱,在狱中患上伤寒,后来在土默特旗总管公署秘书长荣祥的保释下出狱并得以康复。1934年到孙殿英麾下的41军学兵队任教官。[1][4]
百灵庙暴动
朱实夫1934年被邀请至蒙政會任職。1936年2月,在日本關東軍的支持下,蒙政會領導人德王成立蒙古軍政府,任總司令、總裁。2月21日,因不滿德王公开投日,朱实夫发动百灵庙暴动,帶領千餘人投國民革命軍傅作义旗下。随朱实夫投诚的部队改编为蒙旗保安总队,朱实夫任副总队长。11月24日,傅作義調派第三十五軍主力攻克蒙古軍政府第七師駐守的百靈廟,是為「绥远抗战」,朱实夫参与了红格尔图战役。1937年夏,蒙旗保安总队改编为蒙旗独立旅,朱实夫改任第二大队长兼训练长。[1][4]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0月12日,日伪军入侵归绥,朱实夫率部抵抗。在此次战斗中,朱实夫负伤,所率部队因寡不敌众撤退到伊克昭盟坚持抗战[5]。1938年5月[1](一说1939年间[4]),蒙旗独立旅改编为新三师,朱实夫任第八团团长,驻守伊克昭盟。1941年,朱实夫任新3師副師長,官拜少將,当年夏季率部轉進甘肅。[1][4]
逝世与纪念
1941年,朱实夫逝世。朱实夫的死因和具体死亡日期有多种说法,有说法称朱实夫于9月15日在战斗中中弹殉职[6],亦有说法称朱实夫于当年七月死于腿部枪伤发作[4],还有说法称朱实夫于当年一月被国民党毒杀[7]。《淡江史学》认为朱实夫并非死于战场[8]。1942年3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特以1456號褒揚令明令褒揚[9]。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认定朱实夫为抗日英烈[1]。
家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