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的完整描述是在一系列的ITU-T标准中形成的,从Q.12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标准一直到Q.12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标准,最初为人所知晓的时候被称为“能力集1”(Capability Set One,简称CS-1)。这些标准定义了一个完整的架构,包括架构视图、状态机、物理实现,以及协议。这些标准被电信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广泛接受——尽管派生出了很多变种被用于世界各地(详见下面的“变种”一节)。
发展IN的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人们希望有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向现有的网络中增加各种先进的业务。在IN发展之前,所有的功能或业务都必须直接在核心交换系统中实现。这样就导致版本发布周期很长,因为必须进行周到和彻底的软件测试,以避免网络故障。随着IN的出现,大多数的此类业务(例如免费电话和跨地域号码携带)被从核心交换系统中移除,放入一些独立运行的节点上,建立了一个模块化并且更为安全的网络,它允许服务提供商可以自己为它们的网络去开发各种变种业务和增值业务,而不需要向核心交换系统生产商去提交请求,然后等待漫长的开发过程。IN技术的最初使用是用于号码翻译业务,例如当向普通的PSTN翻译免费电话的号码时。从那以后,许多更为复杂的业务都在IN中被构建起来,例如客户本地区域信令业务(Custom Local Area Signaling Services,简称CLASS)
业务交换功能(Service Switching Function简称SSF)或业务交换点(Service Switching Point,简称SSP)与电话交换机(telephone exchange)合设,并且扮演一个触发点的角色,用于在呼叫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业务调用。SSP实现“基本呼叫状态机”(Basic Call State Machine简称BCSM),这是一个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简称FSM),它反映了一个呼叫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抽象视角(摘机(off hook)、拨号(dialing)、应答(answer)、无应答(no answer)、正忙(busy)、挂断(hang up)等)。在这些状态被经过时,交换机(exchange)会遇到检测点(Detection Points,简称DPs),在这些点上,SSP就会调用一个向SCP的查询,以等待进一步的关于下一步该如何操作指示。这个查询通常被称为一个“触发”(trigger)。触发条件是由运营商dying的,并且可能还包含签约用户的主叫号码和他/她所拨叫的号码。SSF负责控制那些需要提供增值业务的呼叫。
业务控制功能(Service Control Function,简称SCF)或业务控制点(Service Control Point,简称SCP)是一个独立的平台集合,它接收来自SSP的查询。SCP包含业务逻辑,实现了运营商所需要的行为,也就是业务。在业务逻辑处理过程中,为了处理该呼叫而必须获取的额外数据可能会被从SDF那里获取。SCP上的逻辑是使用SCE来创建的。
业务数据功能(Service Data Function,简称SDF)或业务数据点(Service Data Point,简称SDP)是一个数据库,它包含额外的签约用户数据,或其他的处理一个呼叫所需要的数据。例如,签约用户的剩余预付费信用度就可能被存储在SDF中,并且可以在呼叫过程中被实时查询。SDF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平台,也可以和SCP合设。
业务管理功能(Service Management Function,简称SMF)或业务管理点(Service Management Point,简称SMP)是一个平台或平台的集群,运营商使用它来监视和管理IN业务。它包含管理数据库,存储业务的配置,采集统计数据和告警,并存储呼叫数据报告(Call Data Reports)和事件数据报告(Event Data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