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 |
---|
|
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紀念碑外貌 |
位置 |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 |
---|
建成时间 | 大正15年(1916年) |
---|
公众参观 | 開放時間:公有設施使用 參觀費用:全天 |
---|
|
|
官方名称 | 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 |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碑碣 |
---|
詳細登錄資料 |
|
---|
|
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紀念碑,又稱龜山安營紀念碑,是位於台灣屏東縣車城鄉,為紀念牡丹社事件中日本登陸射寮(現後灣村龜山沿岸)而設立的紀念碑,已於2010年4月28日登錄屏東縣歷史建築。
歷史
背景
1871年,因八瑤灣事件中,54名琉球人誤闖排灣族領地,被當地部落視為入侵者而出草為由[1][2],在時任台灣蕃地事務都督西鄉從道的領導下,於5月8日(一說10日)率領日軍出兵於車城灣射寮登陸[3],在5月22日石門攻擊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後,隨後則就地於龜山(今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平原區長期駐紮,分兵駐守於楓港(日本稱風港營所)等地。清帝國對此隨即提出抗議。最終日軍因感染熱病而死亡超過五百人,又耗費六百萬圓以上的鉅額軍費,因此日本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與清帝國和解,並在該年十一月撤兵,史稱為「牡丹社事件」或「台灣出兵」。[4][5]其中日軍在撤離前,曾在原本營之地立碑紀念,然而在清兵接收後,依照和約而將日軍營舍及紀念碑立刻拆除。
建立
臺灣在1895年10月因《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1916年10月歸因日軍登陸射寮45週年紀念,在恆春支廳長鹽尻彌太郎倡議下,於龜山山麓處重建該碑,並題為「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十字,由大坪頂區長陳水成、射寮庄保正陳本及保甲民等人協力完成,1935年12月5日,臺灣總督府將其以「明治七年龜山本營之址」的名義,公告為臺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史蹟,並在1937年再度整修。[6][7]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退出台灣後,該紀念碑上有關日軍的文字則遭到人為磨滅或削改,1996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興建工程時因曾稍破壞紀念碑外的圍牆,但在墾丁國家公園的修復下則將本紀念碑和周圍區域加以整理,當前並設置解說牌來解說此碑的落成與牡丹社事件的始末。[8]
形式設計
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紀念碑高107公分,寬80公分,整體結構是由砂岩所造,基座則以混凝土製成,並刻有「昭和十二年三月改修」及「恆春郡」等文字。當前碑身與碑座仍然保持原貌,然而正面「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碑文因遭到破壞而難以辨識,碑石背面上亦有雕刻文字,其刻痕因經長年風化因素,部份文字刻痕難以辨認。[9]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黃清琦,2013,《牡丹社事件的地圖史料與空間探索(上、中、下)》,原住民族文獻,第八期,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引用
外部連結
|
---|
文化資產 | 屏東市 | |
---|
潮州鎮 | |
---|
東港鎮 | |
---|
恆春鎮 | |
---|
萬丹鄉 | |
---|
長治鄉 | |
---|
麟洛鄉 | |
---|
九如鄉 | |
---|
里港鄉 | |
---|
鹽埔鄉 | |
---|
高樹鄉 | |
---|
萬巒鄉 | |
---|
內埔鄉 | |
---|
竹田鄉 | |
---|
新埤鄉 | |
---|
枋寮鄉 | |
---|
新園鄉 | |
---|
崁頂鄉 | |
---|
林邊鄉 | |
---|
南州鄉 | |
---|
佳冬鄉 | |
---|
琉球鄉 | |
---|
車城鄉 | |
---|
滿州鄉 | |
---|
枋山鄉 | |
---|
霧台鄉 | |
---|
瑪家鄉 | |
---|
泰武鄉 | |
---|
來義鄉 | |
---|
春日鄉 | |
---|
獅子鄉 | |
---|
牡丹鄉 | |
---|
三地門鄉 | |
---|
|
---|
參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