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是中华人物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同时也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举办地,2006年6月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
历史
黄帝故里景区的前身是轩辕故里祠。轩辕故里祠始建于汉朝,后屡有毁建。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时任新郑县知事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20世纪90年代初,新郑市时任政府领导组织重修[2]。2000年,轩辕故里祠被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2006年又以“新郑轩辕庙”之名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3月,黄帝故里启动扩建,对祠前居民户进行拆迁,建黄帝故里祠前区和黄帝故里广场,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并进行绿化。2002年至2003年,中共新郑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扩建轩辕故里祠区,并易名为“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后景区面积达43万平方米。为满足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举办需要,2007年1-4月,黄帝故里景区再次扩建,扩建后的景区由南向北依次由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轩辕庙)区、拜祖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组成[2]。
2023年8月,考古人员在黄帝故里遗址发现一座编钟祭祀坑。[4]
景区组成
中华姓氏广场与祠前区
中华姓氏广场位于景区最南部,于2007年新建,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黄帝宝鼎坛和中华姓氏墙。黄帝宝鼎坛共有三层,首层为中国最早的姓氏“风”姓;第二层为女系下传姓氏,即带有“女”字旁的姓氏,共45个;第三层则为宋朝编排的百家姓[5]。鼎坛中心为黄帝宝鼎,由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中华姓氏墙上则刻有2006年公布的当代百家大姓及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个姓氏。祠前区东西宽80米,南北长10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风格石阙、日晷与指南车(位于左右两侧绿化带内)、四柱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2]。轩辕桥位于轩辕故里祠前,始建于明隆庆四年,后古桥沉埋于地下,现桥于2002年扩建时修建[6]。
轩辕庙
轩辕庙又称“轩辕故里祠”,位于景区中心,祠区面积约2亩,坐北面南,祠有大殿五间,殿中端坐黄帝老年塑像,像上有程思远题写“人文初祖”匾额。像后背墙和东西墙壁上彩绘“黄帝诞生”、“黄炎结盟”、”征战蚩尤”、“高举龙旗”、“建都有熊”、“创造发明”等壁画。轩辕故里祠还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正妃嫘祖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祖像。大殿前设长方形鼎,供祭拜黄帝用,前左侧树“林则徐拜祖碑”,前右侧树“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祠前庭三间,以图展示新郑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庭门楣为薄一波题词“轩辕故里”。祠前门两旁置青石雕刻石熊,以示有熊国图腾。祠前左侧树刘正威题“轩辕故里”碑[2]。
拜祖广场
拜祖广场位于轩辕故里祠后,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会场所在。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至黄帝像。地面铺30米x30米“五色土”图案,其五色分布中为黄色以应黄帝,东为青色以应青帝,西为白色以应白帝,南为赤色以应赤帝,北为黑色以应黑帝。广场两侧为楹联长廊,各长150米,宽5米,楹联200幅[2]。广场以北为中华圣火台和拜祖台,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租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2]。
黄帝纪念馆
黄帝纪念馆为轩辕丘旧址。轩辕丘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高11.9米,宽50米,共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意[2]。
图集
-
黄帝宝鼎
-
中华姓氏广场
-
黄帝纪念馆内的轩辕黄帝铜像
交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