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城之役 (1862年) |
---|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
道光六年(1826年),周璽纂輯《彰化縣志》所收錄的彰化縣城繪製圖。 |
日期 |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三月十七日至二十日 |
---|
地点 | |
---|
结果 |
戴潮春佔領彰化縣城。 |
---|
|
参战方 |
---|
|
四張犁民練
天地會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孔昭慈(臺灣道道臺)
胡松齡(都司)
呂騰蛟(千總)
汪季銘(師爺)
夏汝賢(北路協嘉義營參將) |
戴潮春
鄭玉麟
黃丕建
戴彩龍
葉虎鞭 |
参战单位 |
---|
綠營臺灣鎮 臺灣北路協北路軍中營 (即彰化城守軍編制) |
四張犁民練
天地會 |
兵力 |
---|
300名老弱殘兵 |
不詳 |
伤亡与损失 |
---|
清軍營兵林紹芳等戰死者97人,胥役黃彬等殉難者43人。 |
不詳 |
- 根據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一書,以乾隆朝的北路軍駐紮彰化縣城軍員編制,可考為 228 人。 [1]:10、18
|
彰化縣城之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發生於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三月十七日至二十日,此役戴潮春佔領彰化縣城。[2][3]
背景
清領時期,朝廷以臺灣孤懸海外,唯恐將領叛亂擁兵自重,全島駐軍編制不多,甚至18世紀乾隆朝之後,全臺人口大量增長,駐軍數量調整幅度亦不高[4][1]:375-378,官民比例失衡導致有治安不佳的問題,所以當地方若有武裝械鬥衝突,政府多要求地方豪族出「團練」協助鎮壓,自嘉慶年間蔡牽事件後,透過民間自組「團練」、「聯境」參與城防、隨同營兵征戰的現象日益普遍。[5]:172-175戴潮春事件即為臺灣中部諸位具有「團練」武裝勢力的豪族,不滿政府取締,豎起紅旗,群起作亂的事件。[6]
前哨戰
同治元年(1862年)春,戴潮春與天地會眾群起在彰化縣大墩一帶起事。適逢臺灣道道員孔昭慈春巡來彰化縣城停駐,孔昭慈指示淡水撫民同知秋曰覲與臺灣鎮總兵林得成[a]南下率兵平亂,秋曰覲諭令四塊厝豪族林日成、阿罩霧豪族林奠國率勇協助鎮壓。三月十五日,林日成忽然舉兵倒戈,轉與戴潮春聯手,致使官軍潰敗,淡水同知秋曰覲被殺、臺灣鎮總兵林得成被俘。三月十七日,戴潮春揮師南下,進攻臺灣道員孔昭慈所在的彰化縣城,林日成則持續追殺林奠國,林奠國只得退守至根據地阿罩霧抵抗(即阿罩霧戰役)。[3][7]
過程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十七日起,戴潮春、鄭玉麟、黃丕建、戴彩龍、葉虎鞭一眾攻城,秋曰覲的戰敗,使城中僅剩三百名老弱扼守城中,屬都司胡松齡、千總呂騰蛟營軍所領。當是時,戴潮春等眾盤據八卦山,居高臨下,縣城內一舉一動悉在洞察之中,臺灣道孔昭慈、嘉義營參將夏汝賢、紐成標等槍砲齊施、擊斃敵軍多名,無奈敵勢漸眾,堅守兩日後,因彰化縣城內多為漳州籍人士,不少與戴軍相熟,乃至勾結。[3][7]
兩軍對峙期間,幕友汪季銘(《戴案紀略》作汪寶箴)力勸孔昭慈衝出城外、避守鹿港,而孔昭慈深信鹿港民練首領施九挺必會率勇來救,故不採納汪季銘建言,但至二十日彰化城破,終不見施九挺蹤跡。[3][7]
孔昭慈撥款千餘元予千總呂騰蛟犒軍守城,由金萬安局總理林明謙(林大狗[b])抽成,分撥予民兵,但呂騰蛟僅零散發錢,令軍心鬆懈,另有王萬等七、八人竄入城內,與兵勇鬥毆,被官兵制止,林明謙乃令王萬等隨兵勇守城來贖罪。王萬又自告奮勇,願代官軍出城與戴軍議和,竟獲孔昭慈同意,後王萬攀繩出城,戴軍果真停止攻擊,林明謙便向孔昭慈通報,叛軍願意接受招撫、同意退兵,孔昭慈採信林明謙所言,便遣散守城將士返家休息。[3][7][8]:636-637
三月十九日深夜,王萬事前串通衙役陳在、何有章等為內應,在黎明前開東門引入戴軍。三月二十日,戴軍黎明入城,先與營兵巷戰,後擊敗清兵,順利佔領彰化縣城。入城巷戰交戰過程之中,陸路提兵李得志率十餘名士兵迎戰,力竭被敵軍所逮,戴軍逼問「銀庫何在?」李得志便假意引路至火藥局,後點燃火藥,數百名匪軍登時血肉紛飛,李得志亦屍骨無存。戴軍身披紅巾為幟,自稱「紅英兄弟」,城內百姓便於家戶門口安放香案、身披紅布纏身,以示歸順。[3][7]
對官軍處置
三月二十一日,戴潮春入城,官兵被囚於金萬安局內。鄭玉麟提南投縣丞鈕成標來見,因鈕成標曾奉旨清莊,會黨兄弟深恨之,與經歷姚茲、軍功戴嚴厚一併處死;前任彰化知縣高廷鏡、馬慶釗等,戴潮春手書「清官放回」四字,得以保全逃回鹿港。時任彰化知縣雷以鎮因持齋,手持金剛經避走菜堂,亦獲戴潮春釋放。戴潮春寡嫂羅氏亦是齋教徒,羅氏曾死諫戴潮春不得起兵,據稱因此一緣由,但凡逃入菜堂者,皆可免於一死。而嘉義營參將夏汝賢在擔任北路協副將期間,與戴潮春交惡、互有仇怨,被困樓中,凌辱至死。[3][7][8]:636-637
彰化城圍,孔昭慈對鹿港施九挺遲遲未率兵勇救援,深有所怨,未久仰藥自盡;總計彰化縣城失守一役,清軍營兵林紹芳等戰死者 97 人,胥役黃彬等殉難者 43 人。[3][7]
鹿港民練首領施九挺、彰化人楊懷寶與天地會的鄭玉麟不睦,施、楊兩人後在彰化縣衙處被天地會慘殺。[9]
戰後
- 戴潮春佔領彰化縣城後,漳人進出無礙、但泉人出入屢遭搶劫,未免漳泉間分類械鬥,採納葉虎鞭、黃丕建的建議,針對城中泉人,許以三日,讓泉人出城,禁止濫殺,並一路由葉虎鞭(泉籍)護衛出城[8]:638,泉人大都逃往白沙坑(今花壇鄉)或鹿港,城內泉人一空。[9]
- 臺灣北路協中路營軍此役指揮官都司胡松齡、千總呂騰蛟均逃脫至鹿港,參與抵禦戴潮春軍隊追剿的鹿港聯庄戰役。[3]
注釋
- ^ 《東瀛紀事》、《臺灣通史》並未交代臺灣北路協副將何時改由林得成接替夏汝賢;僅有《戴案紀略》曾云「夏汝賢戰死後,由林得成代為署理。」
《戴案紀略》此說頗有矛盾,首先不論《東瀛紀事》、《戴案紀略》和《臺灣通史》咸曾提及,夏汝賢乃三月二十日、彰化城破之日方死,而林得成早於三月十七日以「臺灣北路協副將」身份,隨同秋曰覲於烏日庄作戰;且《東瀛紀事》與《臺灣通史》皆明確提及,戴潮春率軍攻破彰化縣城之時,夏汝賢身份已是「前任副將」,所以《戴案紀略》中,夏汝賢戰死之後,林得成才接任「北路協副將」一說應是訛誤。
又根據閩浙總督慶端上奏同治元年六月的〈為奏明彰化淪陷賊匪分股竄擾我軍兼施防剿迭獲勝仗之情形事〉一摺中,不僅明言林得成官職為「署北路協副將」,也提及夏汝賢以「嘉義營參將」身份,協助臺灣道員孔昭慈守城;故可推斷林得成接掌「北路協副將」原因,非是因夏汝賢戰死,而是因夏汝賢早先被降職。
- ^ 彰化縣金萬安局總理之名,《東瀛紀事》作林大狗,而《戴案紀略》與《臺灣通史》則作林明謙。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同治元年 (1862年) | |
---|
同治二年 (1863年) | |
---|
同治三年 (1864年) | |
---|
同治四年 (1865年) | |
---|
相關文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