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象翀

張象翀
大清
籍貫四川成都府內江縣
字號號六非
出生崇禎四年辛未六月十八日(1631年7月16日)
配偶呂氏(呂大器女)
親屬曾祖張時舉、祖張西銘(湖廣湘潭縣教諭)、父張任學(乙丑進士雲南道御史)、兄張象樞
出身
  • 順治十七年庚子科四川鄉試第8名舉人
  • 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第61名
  • 康熙三年甲辰科殿試三甲第65名進士
著作
  • 《處和詩集》
  • 〈嘉定州修學記〉[1]

張象翀(1631年7月16日—?),號六非四川潼川州安岳縣人,習《書經》。

生平

順治十七年庚子科四川鄉試中式舉人[2],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中式進士[3]。歷官饒陽縣知縣[4][5];康熙二十三年任江南高淳縣知縣[6][7][8];康熙二十五年任膠州知州[9][10]。内擢工部都水司,轉兵部職方司主事[11]

家族

張任學是天啟乙丑進士,歷官至雲南道御史[12][13]

参考资料

  1. ^ 「高幖之麓,維嘉學宮,明御史郡人程子啟充實肇造者,故廡下曾專祠祀之。經百餘年,甲申蜀亂,悉燬於火。國朝順治之辛丑歲,西山張公名能鱗,以少參領蜀南,先建明倫堂爲講習地,未幾,以入覲去。至明年歸,適値巫峽餘氛,大役繁起,不遑他役。甲辰,役止民寧,公乃次第建兩廡,置七十子及先儒主,起㦸門三舍。乙巳春,謀於州牧高侯仰崑,乃大集工,建殿祠及靈星門、泮池,左右坊鄕賢、名宦二祠。丙午,復建尊經閣及六齋。秋八月,特牲告成。諸生述公之功,商記於予。夫公之功可勝紀哉!守茲南土,去害興利,父老子弟之歌頌,自有志不朽者。惟是蜀南多士,久困幽谷,心莫適從,將甘爲齊民焉。王道不興,聖人之所恫也。公下車日,首重孝弟,專以明倫課士,士子各有油然動於中者。比者修學宮外,又置高幖書院,厚廩入以養之,四方來者盈舍。每政事少閒,出所纂著孝經衍義、大學衍義補、儒宗理要等書,爲諸生講論。又訂釋奠禮書,附進賢論,謂有子諸人之德高於予,求不當,僅配食廡下,尙論如此。二年以來,未嘗斤斤然爲士子訓鉛槧業,一以主敬致知、窮理盡性至命爲指歸。諸生靡不快然有得,亦各能言所言。歲卯午,書升八人。夫不徒以文敎人,而文亦應之,則公之至文入人心深矣。予以功不可勝紀也,聊記其畧云」。《四川通志》學校藝文五十七
  2. ^ 《履歷便覽》作丁酉科
  3. ^ 「吳嵩」,《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進士三代履歷便覽》
  4. ^ 「十四年,饒陽,張象翀,安岳進士」,[同治]《深州風土記》
  5. ^ 「張象翀,字六飛,安岳人,康熙甲辰進士。初宰饒陽,請裁驛站,嚴治盜,盜風頓息。後牧吾東膠州,設養生堂,建藥室,全活甚衆。著有《處和詩集》。登瓦屋山云:帶雨入荒寺,松風一殿幽。枯燈寒古佛,殘葉落危樓。法界猶灰劫,吾生眞浪游。烟雲能護枕,且夢辟支游。瓦屋山,辟支佛所生地,在洪雅、榮經二縣界,高一百四十里,絕頂平厰,可十餘里,有泉眼七十二,四時淸冽,常現辟支普賢光明,號辟支道塲。山有獸如角端,食虎豹,不傷人。六飛以早失怙恃,每忌致奠,盡哀如初喪。宜出山爲循吏,而詩亦迥然絶塵」,《聽雨樓隨筆》卷七
  6. ^ 「張象翀四川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任」,[乾隆]《江南通志》
  7. ^ 「張象翀,號霞山,四川潼川人。康熙閒知高淳縣。愛民禮士,不染一塵。士民控革里排,力爲申請,民害永除。」,[嘉慶]《新修江寧府志》
  8. ^ 「張象翀,號霞山,四川潼川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任。其先侍御張愼行於明懷宗末請遏流寇,旋奉命督師,著有戰功,未經錄敘。翀舉進士,赴史館申明,以光先烈。莅淳愛民禮士,不染一塵。士民控革里排,力爲申請,民害永除。至今言循吏者,必首象翀。後陞膠州知州。」,[光緒]《高淳縣志》
  9. ^ 「張象翀字六飛,安岳人。康熙甲辰進士。父母早逝,每值忌日,祭奠盡哀如初喪。始宰饒陽,力請裁減驛站。邑多偷盜,廉得首惡,盡法治之,盜風頓息。擢知膠州,設養生堂,葺藥室,撫嬰療病,全活甚衆。所著有《處和詩集》」,《潼川府志》先憲三十六卷七
  10. ^ 「張象翀潼川進士二十五年任」,[乾隆]《萊州府志》
  11. ^ 「張象翀字六六飛,象樞弟,康熙甲辰進士。幼孤,致祭日,設奠盡哀如初喪,以孝聞。下筆爲文,亦根柢至性,粹然不疵。著有處和集。始宰饒陽,力請裁減驛站。邑多偷盜,廉得首惡,盡法治之,盜風頓息。擢知膠州,設養生堂,葺藥室,撫嬰療病,全活甚眾。内擢工部都水司,轉兵部職方司主事,致仕歸。又:象樞之弟象華,字五華,順治閒拔貢,俱以詩名。李調元兩村詩話:康熙初,安岳有三張,皆能詩,謂象樞及弟象華、象翀也。詩掾外紀按象翀崇祀鄉賢祠」,道光《安岳縣志》卷十
  12. ^ 「論南星修私怨乎?持公議乎?按史,先是巡方者有提薦部内人材之例,左都御史趙南星奏止之,而陜西巡按高弘圖復踵行如故。南星劾奏之,事在天啓三年,魏黨盖指此爲隙,真所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案明史紀事,天啓六年五月,王恭廠災,御史高某請寛刑獄,以此削籍。前數年并無去官事。野史原不足信,大約得之傳聞,成以附會。國朝張象翀有爲其先侍御任學作編年辨謬,力闢野史之誣,信如紀事所云。是尊太傅在天啓朝祗有此一疏,前數年未去官,竟竟嘿嘿無一言乎?且史言與南星有隙,原不指去官事」,《迂齋學古編》卷之四
  13. ^ 「張象翀,原籍安岳,其父任學〔明史有傳〕,故貢舉考皆稱安岳人。清初避寇亂來崇,始末未顯。李調元《蜀雅》,張邦仲《全蜀詩匯》,皆稱安岳有三張能詩,而不知其未居本籍。崇境西山有貝母坪,采藥者以安岳樂至二縣爲多,每歳必至,逮今猶爾,其采法爲土人所弗及。淸初地曠人稀,意避亂時隨采藥者移家居此,未可知也。第確證其爲崇人,尤有二事。縣境古刹殿楝題名〔如鄉官則靜脩禪院題象樞、象翀,大南岳廟並有象煒、象華,鄉紳則大悲寺樞、時、煒外,並有象潢,光嚴寺則潢、樞、翀三名茲列,長春觀,則祇題潢、翀,進士則上覺皇寺題象翀、潢、樞亦連類並書〕几六所,其足證一也。顧志列象樞選舉内,云見集賢寺碑,第所錄碑文有節易如,中云:余避難峨眉,寇靖攜家返崇,又躍馬終歸井底,舉鞭徒肖月中,祇此筆墨數行,如逢故友。數語即爲縣人鐵案,不知當日誰何裁節,致不明。其居崇時,昆季偕來,且没其不屈吳三桂高節。象樞昆季以行第爲字,樞字四木,翀字六飛,皆見他書。而其兄象潢字二澤,獨見是碑,其可證二也。有清一代,進士咸稱葉朱石龍,而不知有象翀,微孔廟一碑,亦何由蹤跡其人哉?李君資甫見而記之,好古尤足多矣〔新采〕」,民國十五年《崇慶縣志》叢談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