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育 |
---|
|
|
|
任期 1999年1月27日—2000年5月19日 |
总统 | 李登輝 |
---|
|
任期 1996年2月28日—1999年1月31日 |
总统 | 李登輝 |
---|
行政院院长 | 連戰 → 蕭萬長 |
---|
前任 | 蕭萬長(正任) 高孔廉(代理) |
---|
继任 | 蘇起 |
---|
|
任期 1994年3月14日—1996年6月10日 |
行政院院长 | 連戰 |
---|
|
任期 1988年8月24日—1994年3月14日 |
前任 | 陳治世 |
---|
继任 | 鄭丁旺 |
---|
|
任期 1987年5月1日—1990年2月1日 |
前任 | 邵玉銘 |
---|
继任 | 林碧炤 |
---|
任期 1981年5月20日—1984年8月23日 |
前任 | 陳治世 |
---|
继任 | 邵玉銘 |
---|
|
任期 1984年8月24日—1987年4月22日 |
总统 | 蔣經國 |
---|
行政院院长 | 俞國華 |
---|
前任 | 宋楚瑜 |
---|
继任 | 邵玉銘 |
---|
|
|
性别 | 男 |
---|
出生 | (1937-04-27) 1937年4月27日(87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湘潭縣 |
---|
籍贯 | 湖南湘潭 |
---|
国籍 | 中華民國 |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 |
---|
|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
(1958年)
-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
(1961年)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法學碩士
(1964年)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1971年)
|
-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委員
(1975年-1984年)
- 美國華盛頓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高等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
(1976年9月-1977年7月)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7年7月-1981年)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1981年4月-1984年8月24日)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
(1983年4月-1984年8月)
- 行政院新聞局(第十任)局長
(1984年8月24日-1987年4月22日)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1987年4月-1989年)
- 中國電視公司1987年特別節目《誰是美國下屆總統》第一代主持人
(大衛·弗羅斯特採訪,1987年12月16日首播,第二代主持人為李本京)
-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1989年8月-1994年3月14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94年3月14日-1996年6月10日)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員
(1994年3月26日-1996年2月28日)
-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副召集人
(1994年9月21日-1996年12月2日)
-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1995年10月12日-1996年6月18日)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6年2月28日-1999年1月27日)
-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9年1月27日-2000年5月19日)
- 公共關係基金會董事長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理事
考試
- 外交領事人員特種考試及格
(1961年)
- 高等考試普通行政人員及格
(1957年)
|
|
張京育(1937年4月27日—),生於湖南省湘潭縣,宜蘭市人,中國國民黨籍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教育家、外交學者,為總統蔣經國、李登輝時代重要閣員,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陸委會主委、行政院教改會副召集人、總統府國策顧問、國安局智庫董事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雙碩士、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名譽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世界校友總會創會會長、淡江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特約講座教授。
生平
成長於宜蘭市眷村岳飛新村,父親是陸軍通信兵學校教官[1]。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学士、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硕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法雙碩士、政治博士學位。1971年,加入由中華民國籍留美學生在美國華府成立的反共愛國聯盟。畢業後早期在國立政治大學任教。1984年,蔣經國總統在位期間,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1987年,返校任國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7月起,连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89年,任政治大学校长。1994年3月起,李登輝總統在位期間,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及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起,任总统府國策顧問。目前為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名譽教授。
逸事
1986年5月16日,宋美齡函電蔣經國:
「今晨五月十五日 箴言報又報導 兩岸外交界均表示 驚訝我方自破不直接交談政策 所謂不接觸不商談不妥協是也 雖張京育重申「三不」政策 但外交人士認為 此次政策變更 必冉冉形成更多變化之先聲 初時一般觀察家均推斷 我寧可放棄飛機維持原則 路透社報導 國民黨堅強份子對此一措施已表不滿 余始終肯鄧之作風外荏內厲 較毛高明多多 宜早日懸崖勒馬 否則無異授刀於敵 母 五月十六日」[2]
註釋
- ^ 寧靜致遠-張京育.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 ^ 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下),台北「國史館」出版,2009年,第677-678頁。
|
---|
1990年10月7日成立,2006年2月28日終止運作。 |
| | 第一屆 1990.10.2聘任 | 副主任委員 (3人) | |
---|
委員 (30人) | |
---|
研究委員 (12人) | |
---|
|
---|
第二屆 1992.1.1聘任 | 副主任委員 (3人) | |
---|
委員 (28人) | |
---|
研究委員 (22人) | |
---|
|
---|
第三屆 1995.3.1聘任 | 副主任委員 (3人) | |
---|
委員 (32人) | |
---|
研究委員 (22人) | |
---|
|
---|
第四屆 1996.10.4聘任 | 副主任委員 (3人) | |
---|
委員 (31人) | |
---|
研究委員 (21人) | |
---|
|
---|
第五屆 1997.11.8聘任 | 副主任委員 (4人) | |
---|
委員 (31人) | |
---|
研究委員 (20人) | |
---|
|
---|
第六屆 1999.3.25聘任 | 副主任委員 (4人) | |
---|
委員 (32人) | |
---|
研究委員 (24人) | |
---|
|
---|
|
---|
| 停止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