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

张惠言(1761年—1802年),原名一鸣皋文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代政治人物,經學家、詞學家。

生平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岁丧父,家徒四壁。九岁离家,至常州城中依伯父张思楷读书。[1]十四歲为童子师,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娶国子监生吴承绂之女为妻。次年,十七歲补县学附生,十九歲补廪膳生。为文初学司马相如扬雄。后改宗韩愈欧阳修。年近三十,改治經學。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2]张惠言亦治《礼經》,主郑玄之說。乾隆五十一年,鄉試中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赴礼部会试,取中正榜,任景山宫官学教习,教授内务府佐领以下官宦子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奔母丧,两年后,应富阳县令恽敬之邀,至浙江富阳县编修县志。嘉慶初年至歙縣金榜家授課。[3]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应学生金应珪、金应珹要求讲授词学,并编选唐宋词名篇成《词选》一书作为教材。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第七次会试,中进士,授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六年,散馆授编修,嘉庆七年(1802年)六月,卒於任上。易學著作有《周易虞氏易》九卷、《周易虞氏訊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周易鄭荀義》三卷、《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易緯略義》二卷、《易圖條辨》一卷等。又輯有《易義別錄》十四卷、《周易荀氏九家》三卷,訂正《周易鄭氏注》三卷、《周易鄭注》十二卷。禮學著作有《儀禮圖》六卷、《讀儀禮記》二卷。另有《茗柯詩文集》、《茗柯詞》、《七十家賦鈔》等。

文學

嘉庆二年(1797年),張惠言館於金榜家中,編詞集《詞選》,选录唐宋四十四家词,凡一百十六首。張氏在《词选序》中提出“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人稱常州詞派始祖。[4]谭献說他:“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5]

张惠言既是常州词派领袖,又是深通易学,主虞氏易,这使得他的词学带有學究氣息。張惠言在《詞選》中以為詞可以傳達“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6]並為描寫女性與愛情的詞,都加上載道言志、道德的解說。例如他把溫庭筠描寫美女的《菩薩蠻》,解作“此感士不遇也”。張惠言的解釋往往牽強附會,王國維就批評他講詞太頑固。[7]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8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1. ^ 《先妣事略》載:“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
  2. ^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可以代表清儒《易》學者不過三家,曰惠定宇,曰張皋文,曰焦里堂。”
  3. ^ 《重刻词选序》:“嘉庆二年,余与先兄皋文先生同馆歙金氏,金氏诸生好填词,先兄以为词虽小道,失其传且数百年,自宋之亡而正……同馆歙金氏。”
  4. ^ 徐珂《近詞叢話》云:“乾嘉之際,作詞者約分浙西、常州二派。浙西派始於厲鶚,常州派始於武進張惠言。”
  5. ^ 《箧中词》卷三
  6. ^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33。
  7. ^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頁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