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對於這個被稱為「哈拉帕」的文明我們所知甚少,一方面因為它在公元前1700年就因為不明的原因而消失,另一部份也因為目前我們無法解讀它使用的語言;關於它的存在只有在19世紀中被揭露過,而發掘出的東西也十分有限。只是目前有的證據顯示出它是個成熟的文明。類似哈拉帕與 摩亨卓—達羅(死人之城)這樣的城市,人口大約有35,000 人, they were laid out according to grid system. 居民住在沿著中心庭院建造的無窗磚瓦房中。這些城市中也有城堡,為主要的宗教與公共建築的所在地,像是沐浴儀式使用的浴池、儲存食物的糧倉、涵蓋下水道和污水管道的複雜系統等等。而後者所需要的工程技能,可以媲美2000年之後的羅馬文明。
在8世紀左右,伊斯蘭教從信德省開始傳入現在的巴基斯坦地區,也導致佛教建築在此地的中止,並且逐漸過渡到沒有人像和動物裝飾伊斯蘭建築。早期的清真寺刻意帶有強烈的阿拉伯色彩。而伊斯蘭在南亞地區傳播初期的清真寺代表則是班波爾(英语:Banbhore)的Mihrablose清真寺,建於西元727年,是在印度大陸第一個穆斯林宗教朝拜的地方。在德里蘇丹時,波斯-中亞的風格興起,取代了阿拉伯風格。其中最重要的特色是「伊萬」,是指圓頂的大廳或場所,三面牆,另外一面完全開放。另一個特色則是寬敞的祈禱廳堂,圓頂,帶有馬賽克與幾何的花紋並使用彩繪磁磚。在少數發現的波斯風格建築中,最重要的便是位於木爾坦的Shah Rukn-i-Alam陵墓(建造於西元1320年至1324年)。而在16世紀開始時,印度-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正處於鼎盛時期,在蒙兀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波斯的設計元素則融合了印度斯坦俏皮的藝術形式。在拉合爾地區(蒙兀兒統治者的住處之一), 則展現了帝國重要建築物的多樣性,其中,巴德夏希清真寺(建造於1673-1674年)、拉合爾堡和著名的 Alamgiri Gate(建造於16與17世紀)、色彩繽紛的瓦齊爾-汗清真寺(英语:Wazir Khan Mosque)(建造於1634-1635年) 以及許多其他的清真寺和陵墓等等。另外,信德省特達市的沙賈汗清真寺雖然源自於蒙兀兒時代,但是卻表現出部分不同的風格。 Singularly, the innumerable tombs of the Chaukhandi are of eastern influence. 雖然是在16到18世紀之間建造的,他們卻卻與蒙兀兒建築沒有一點相似,這謝石頭作品更像是典型的信德人的工藝,並很有可能是在伊斯蘭時期之前。蒙兀兒建築在18世紀後期逐漸式微,之後幾乎沒有任何特殊的原生建築項目開展了。
^Meister , M.W. (1997). Gandhara-Nagara Temples of the Salt Range and the Indus. Kala, the Journal of Indian Art History Congress. Vol 4 (1997-98), pp. 45-52.
Mumtaz, Kamil Khan. Architecture in Pakistan. Singapore: Concept Media Pte Ltd, 1985.
Maurizio, Taddei and De Marco, Giuseppe. Chronology of Temples in the Salt Range, Pakistan. South Asian Archaeology. Rome: 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 2000.
Crossing Lines, Architecture in Early Islamic South Asia.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43 (2003)
Malot and the Originality of the Punjab. Punjab Journal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1 (1997)
Pattan Munara: Minar or Mandir?. Hari Smiriti: Studies in Art, Archaeology and Indology, Papers Presented in Memory of Dr. H. Sarkar, New Delhi: Kaveri Book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