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口鲨(学名:Megachasma pelagios),又名巨口鮫、大口鯊,是巨口鲨科巨口鯊屬下的唯一现存種,全球至今僅累計約226尾的漁獲紀錄,其中146隻、超過60%的漁獲來自台灣花東外海。[2](自1976年第一次目擊至2012年間僅55例),相當罕見。第一隻巨口鯊是在1976年於夏威夷外海發現的[3]。
巨口鯊分布在世界各地,棲息深度約5至1000米之間,以深海居多,故很少被發現。
台灣農委會2020年11月10日公告修正並實施「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將這3個魚種列入禁捕,只要意外捕獲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者,不論尚存活或已死亡,應立即放回海中,並依規定通報。
特徵
巨口鲨头大嘴大,细牙成须状,和姥鲨科及鲸鲨科的鲨鱼一样,以过滤浮游生物为食物;口附近有發光器,可能用來吸引獵物。尾长,但和长尾鲨科不同,上半叶上翘得較不明顯。體色呈棕黑色,腹部偏白色。有別於鼠鯊目的其他種類,巨口鲨的吻部較圓潤且不明顯。體長4至5.5公尺,體重最重可達1噸(1215公斤)。
生殖
巨口鲨和姥鯊及鯨鯊一樣,巨口鲨也是卵胎生的鯊魚,幼鯊在卵時期的時候都待在母體內,直到卵孵化為止,幼鯊才會離開母體。
發現記錄
1990年10月21日,美國加州的達納捕獲了一隻雄性巨口鯊。
2017年5月16日,臺灣花蓮縣外海的定置漁場捕獲一尾長4.8公尺、重700公斤的巨口鯊,經漁民通報,海巡署測量紀錄後,賣至海產店。引發環團不滿。
2019年5月6日,於花蓮縣外海再次捕獲一尾長3.5公尺、重612公斤的巨口鯊,經捕獲漁民通報並由漁政機關進行相關檢測後,因巨口鯊於臺灣尚非屬於保育類,魚體仍交由船主拍賣利用。
2021年6月3日,台灣漁業署表示,花蓮籍「金鴻3號」刺網漁船於花蓮外海意外捕獲巨口鯊,主動通報並釋回,是2020年禁捕上路以來首例。
2022年6月11日,菲律賓南部的索索貢省(Sorsogon)沿海沙灘發現一頭巨口鯊的屍體。身長15英尺(約4.57公尺)[4]。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