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日语:天城)是一艘二次大戰期間由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與操作的航空母艦,是雲龍級航空母艦的第二號艦,其艦名取自靜岡縣境內伊豆半島的天城山。最高峰萬三郎岳海拔達1,407米的天城山是日本知名的杉木產地,是當時日本海軍軍艦甲板最常用的鋪面材料。
下水完工時機已經非常接近二戰末尾的天城號,因當時日軍嚴重缺乏艦載機與飛行員而從未實際投入戰場。一直停泊在吳港內的天城號在多次遭美軍空襲後於1945年7月28日時在港內遭炸受損、進水後沈沒。由於二次大戰在天城號沈沒後不久的9月2日時結束,且二次大戰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艘航空母艦在作戰中沈沒,使得天城號成為全日本海軍、乃至於全世界最後一艘戰損的航空母艦。
服役歷史
日本曾有過一艘天城號航空母艦,是赤城號的同型艦,但此艦在關東大地震被震毀,故日本海軍再把此艦命名為「天城號」是想補償原本失去了的天城號。
「天城」原本選用雲龍級航空母艦的主機,可是因為造船廠的資源緊缺,所以「天城」和「笠置」改用新鈴谷級重巡洋艦的主機。
該艦的建造是在1942年10月1日時於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開工,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
結局
1945年2月後,日本航空母艦因為已缺乏飛行員而全部停止活動,停於軍港之內,天城號和同型艦葛城號於3月19日在吳港被美軍戰機空襲而受輕傷,之後兩艦停泊於吳港三子島(三ツ子島)附近海域。為了避開美機空襲,兩艦的飛行甲板上都加上植物、田地和小屋等各種偽裝,假扮成小島。
之後,天城號又在7月24日與7月28日兩度遭到美軍空襲,偽裝被美軍飛行員識破的天城號在遭到三枚炸彈損傷後因船員緊急處理不當,船身進水過多而於吳港內翻覆座底,以戰損收場。浸泡在水中的艦身在擺放幾年後,於1947年7月31日打撈出水,並解體報廢。
1947年8月、部分拆解中之艦底經改造讓渡運輸省鐵道總局作浮動修理平台並由東興丸拖曳至函館港。爾後因函館船渠機能回復可承接青函連絡船之修理於次年8月宣告停用後出售予拆船公司。
基本資料
- 全長:227.4米
- 艦闊:22米
- 吃水:7.85米
- 基本排水量:20,450噸
- 滿載排水量:22,400噸
- 動力:8部總馬力152,000匹馬力蒸汽鍋爐
- 最快航速:34節
- 航程:8,000海里(18節航速)
- 裝甲:水線帶46毫米-150毫米
甲板:25毫米-100毫米
- 武裝:12門八九式127毫米口徑防空高射炮+93門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
- 乘員:約1,100人
- 艦載機:戰鬥機18架(預備2架)、攻擊機25架(預備2架)、偵察機4架(預備2架)
註腳
- ^ 伊達久「航空母艦『蒼龍・飛龍・天城・葛城・笠置・阿蘇・生駒』行動年表」#写真日本の軍艦第3巻pp.106-107では、除籍日は1945年11月30日になっているが、その他の出典では11月20日になっている。
- ^
以下の内令、内令員を勘案すると計 士官61人、特務士官37人、准士官56人、下士官375人、兵1042人。
但し、昭和19年10月31日付の内令提要(#S19-10-31内令提要巻1上/第3類定員(11)画像39)では 士官61人、特務士官37人、准士官56人、下士官372人、兵1035人と雲龍定員制定時と同じのままになっている。
相關條目
雲龍級的天城號是日本海軍史上第二艘同名的航空母艦,與第三艘同名的軍艦,前兩代的天城號分別為:
參考資料
- 全球防衛雜誌第68期
- 舊日本陸海軍航空母艦全集(第一冊),叢丕,<<戰艦>>雜誌社
|
---|
△印為未成艦 |
正規航空母艦 | 沒有同型艦 | |
---|
| |
---|
|
- 雲龍
- 天城
- 葛城
- 笠置△
- 阿蘇△
- 生駒△
- 鞍馬△
- 5009號艦△
- 5010号艦△
- 5011號艦△
- 5012號艦△
- 5013號艦△
- 5014號艦△
- 5015號艦△
|
---|
| |
---|
改裝航空母艦 | |
---|
特設航空母艦 | |
---|
計劃 | |
---|
類似艦 | 沒有同型艦 | |
---|
| |
---|
|
- 鷹野△
- 5389號艦△
- 潮見△
- 高濱△
- 大須△
- 大間△
- 龍舞△
- 鹽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