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藝成就獎源於1992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最初名稱為民族工藝獎,是以工藝創作作品競賽之獎項,項目包含編織類、雕刻類、陶瓷類、金屬類及其他類,共計五個大類[1]。2007年開始改以表揚工藝工作之貢獻者為主要對象,並正式更名為國家工藝成就獎。
歷史沿革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1992年起設置「民族工藝獎」,以工藝創作為競賽項目,鼓勵臺灣傳統工藝美術「從傳統中創新」,延續其文化面貌,並透過此獎項肯定工藝創作者。1997年轉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辦理。2000年因行政院組織改造,改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辦理,歷經更名、獎項合併、頒發對象變更等歷程後,定名為「國家工藝成就獎」,至今已頒給15位工藝創作者。[2][3]
文建會時期
- 1992年至1996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文化部前身)舉辦,獎項名稱為「民族工藝獎」,獎勵傳統工藝作品,採推薦方式,總計114件作品獲獎,得獎工藝家79人[1]。
- 2000年至2006年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之前身臺灣工藝研究所辦理,並更名為「國家工藝獎」。
- 2007年與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合併成為臺灣工藝競賽,分為「傳統技藝」及「創新設計」兩組。原「國家工藝獎」更名為「國家工藝成就獎」改以表彰工藝工作者之貢獻為對象。
文化部時期
- 2012年根據「文化部暨所屬機關獎項整併專案報告會議紀錄」更名為「工藝成就獎」。
- 2017年根據文化部「工藝與傳藝相關競賽、獎項及認證辦理方式研商會議會議紀錄」恢復名稱為「國家工藝成就獎」。[3]
歷屆得獎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