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布,又名印花布、被單布或花仔布,指的是一種帶有台灣傳統紋樣的布,同時混合了大量中國、日本、西洋和台灣原住民的設計元素。台灣花布的功能繁多,可以作為任何一種裝飾性圖案使用,經常被運用在桌布、窗簾、包包、包裹物品、被子或者衣物等上面。
名稱
台灣花布在台灣最常用的名稱並不是“台灣花布”,而是“客家花布”。台灣花布深受台灣客家人族群的喜愛,已經成為客家文化中最顯著的代表之一[1][2]。但客家花布這個名稱可能造成誤導,因為台灣的閩南人、原住民、外省人其實全都廣泛的使用過這種布料,台灣花布並不是客家人獨有的;台灣客家人的傳統布料其實是鈷藍色、藏青色、青玉色和午夜藍的,並非台灣花布現代的主流配色。
歷史
台灣花布最早出現在日治台灣時期[3],日本人看到台灣島當地的紋樣數量繁多,且俱備多種風格,故想到要讓這些紋樣商業化。恰逢當時的紡織業急需勞力,因此台灣就開始大量製造台灣花布,不僅可供台灣人自己使用,更遠銷到日本本土和滿洲國地區。台灣花布的紋樣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響,這些台灣花布由傳統的“布莊”製造。當現代工業化的“棉製”布料在日本成熟以後,台灣本土傳統布莊也進行了全面改革,改採“棉花”為原料,並且大量引進日本的技術[4]。
1946年,日本投降於美國,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華民國順勢接手台灣。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隨著台灣紡織業的發達,台灣花布被大量生產出來。由於中華民國的“中國化”政策,當時台灣花布的紋樣逐漸以中國風,尤其是清朝風格和中華民國風格為主,而其它紋樣則大幅度減少了[5]。我們現在熟知的台灣花布,其底色基本都是朱紅色或者淺藍色,並配有大朵綻放的牡丹、龍、鳳凰、睡蓮、八寶紋等紋樣,最經典的台灣花布款式就是在此時誕生的。
在1970年代後,台灣花布因為產量大、價格低、紋樣艷俗而被逐漸視為一種“廉價品”,台灣島內也有人批評它過於傳統落後,導致台灣花布的生產量大減。在1980~1990年代,時逢解嚴和台灣民主化,許多台灣本土的設計師、藝術家也會當台灣花布是一種創作題材,並且開始以台灣花布作為二創設計的靈感來源。
2000~2010年代,台灣客家人迅速復興了台灣花布的在客家人歷史中的地位,並對它進行大量的宣傳。2020年代以後,隨著“台灣本土化運動”和“文青設計風格”的興起[6],台灣花布開始傾向於多用西洋、日本和原住民的紋樣,並積極攝取台北故宮中保存的明朝、唐朝紋樣,呈現莊嚴豪華的配色,以擺脫之前的艷俗觀感。目前,台灣花布的紋樣已經足夠豐富,能交叉組合出上百種組合,並帶有濃厚的台灣風味[7]。
台灣花布紋樣的實際案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