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叶植物

关于生物分类框双子叶植物
木兰属植物Magnolia x wieseneri
木兰属植物Magnolia x wieseneri
科学分类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木質植物 Lignophytes
总门: 种子植物总门 Spermat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並系群 双子叶植物 Dicotyledons
Brongniart
传统分类中包含的子类群
传统分类中未包含,但在
演化层面上包含的演化支

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s,简称dicots),舊名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或 木蘭綱(Magnoliopsida),是指一般其種子有兩個子葉之開花植物的總稱,約有199350個物種[1]非雙子葉植物的開花植物則稱為單子葉植物,一般只有一個子葉。

雙子葉植物不再被視為是一個恰当的類群名称,且此一名稱亦至少不被使用在分類的意涵上。但前述之雙子葉植物的絕大部份可以分至一名為真雙子葉植物分支單系群。此一單系統可以以其花粉的結構於其他的開花植物所區隔。其他的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花粉都是單溝或單溝衍生的樣式;而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花粉則為三溝或三溝衍生的樣式,其花粉的溝上會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細孔。

和單子葉植物的比較

除了子葉數量之外,雙子葉和單子葉之間還存在著其他很大的不同,儘管這些主要是指單子葉植物分支和真雙子葉植物分支之間的不同。許多早期分歧出來的雙子葉植物會有些「單子葉」的特徵,例如散亂的維管束、三基數的花朵和非三溝的花粉。此外,某些單子葉植物亦會有著「雙子葉」的特徵,如網狀的葉脈。

蓖麻幼株,可看到其明显的两片子叶,不同於真葉
  • 種子:單子葉植物的胚只有一枚子葉且常退化成胚盤,胚乳比較明顯;
而雙子葉植物的胚有兩枚子葉,胚乳則常在胚發育的早期已消耗。
  • 花朵:單子葉植物的花瓣為三的倍數,而雙子葉植物的則為四或五的倍數。
  • 莖:單子葉植物莖部維管束是散亂的,而雙子葉植物的則是環狀的。
  • 次生長:單子葉植物的莖很少會顯示出次生長,而雙子葉植物的則经常有次生長。
  • 花粉:單子葉植物的花粉有一個溝或氣孔,而雙子葉植物的則有三個。
  • 根:單子葉植物的根是偶發成長的,有鬚根;而雙子葉植物的則是長自胚根中,有軸根。
  • 葉子:單子葉植物的葉脈是平行的,而雙子葉植物的則是網狀的。
  • 維管束:雙子葉植物具形成層,維管束呈環狀排列;單子葉植物則不具有形成層,維管束呈散生排列。


分类

种系发生学

被子植物的实际演化关系[2]并系群双子叶植物的涵盖范围:

被子植物 Angiosperm
核心被子植物 Mes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金鱼藻目 Ceratophyllales

木兰类植物 magnoliids

金粟兰目 Chloranthales

木兰藤目 Austrobaileyales

睡莲目 Nymphaeales

无油樟目 Amborellales

双子叶植物 Dicotyledons

雙子葉各目列表

下面列表為之前放置在雙子葉植物下的各目,以APG系統重新擺列,而右邊則為現今仍被廣泛使用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

APG II 克朗奎斯特分類法

無油樟目 Amborellaceae

金粟蘭目 Chloranthaceae

睡蓮目 Nymphaeaceae [+ 蓴菜科 Cabombaceae]

木蘭藤目 Austrobaileyales

金魚藻目 Ceratophyllales

木蘭分支 magnoliids
真雙子葉植物分支 eudicots

注: "+ ..." 是一種建議選擇,可以合併也可以單獨分為一科。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蘭亞綱 Magnoliidae

金縷梅亞綱 Hamamelidae

石竹亞綱 Caryophyllidae

五椏果亞綱 Dilleniidae

薔薇亞綱 Rosidae

菊亞綱 Asteridae

参考文献

  1. ^ Hamilton, Alan; Hamilton, Patrick, Plant conservation : an ecosystem approach, London: Earthscan: 2, 2006, ISBN 9781844070831 (英语) 
  2.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6, 181 (1): 1–20 [2016-04-10]. doi:10.1111/boj.123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