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加爾各答的高級副總監與警官J·S·威爾森引入了《童軍警探》,作為加爾各答警察訓練學校的教科書。當時威爾森自願提供加爾各答地區童軍總監阿爾弗雷德·皮克福德(英语:Alfred Pickford)服務,1917年就成為舊使命教堂童軍團(Old Mission Church Troop)的助理童軍服務員。當時他們正掙扎著思考是否讓印度的男孩准許加入英國童軍總會,但受到當時的英屬印度政府反對,因政府認為「童軍活動可能會讓人們訓練成革命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威爾森就擔任了幼童軍與童軍服務員;當1919年5月,皮克福德晉升為印度童軍總監時,威爾森繼任了加爾各答地區童軍總監。
為了繞開政府「禁止印度人加入英國童軍總會」的禁令,「孟加拉童軍」(Boy Scouts of Bengal,非現今的孟加拉童軍)成立,採用相同的理念與方法。許多獨立的童軍組織開始前仆後繼地於印度成立,如1916年成立的「印度人童軍總會」(Indian Boy Scouts Association,根據地為金奈,由安妮·貝費特與喬治·阿倫戴爾領軍)、「邁索爾童軍」(Boy Scouts of Mysore)、「巴羅達童軍」(Boy Scouts of Baroda)、海得拉巴的「尼扎姆(英语:Nizam of Hyderabad)童軍」(Nizam's Scouts)、「喜哇·薩米提童軍總會」(Seva Samiti Scout Association,成立於1917年,由馬丹·摩漢·馬拉彌雅與H·N·昆斯魯領軍)等其他類似組織。1920年8月,各童軍團於加爾各答召開會議,而當時威爾森主持了童軍大會操,結果印度總督發函邀請世界童軍總領袖羅伯特·貝登堡造訪印度。1921年1月下旬,貝登堡與奧莉芙·貝登堡抵達孟買,展開了次大陸的短期旅行,並在前往仰光前造訪加爾各答。阿爾弗雷德·皮克福德全程陪同貝登堡,並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在貝登堡造訪之下,除喜哇·薩米提童軍總會外的其他童軍組織聯合起來,合併成「印度童軍總會」(Th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in India)。1922年,皮克福德回到英格蘭,被任命為英國童軍總會於倫敦總部的海外總監,但他的夢想「印度本地男孩能加入童軍計畫」則得到了實現。
1938年,數名童軍成員因民族主義的浪潮,而離開了印度童軍總會。他們聯合喜哇·薩米提童軍總會與新創立的「印度國家童軍總會」(India National Scout Association),共同成立了第一個印度童軍與女童軍合流的組織「印度斯坦童軍總會」(Hindustan Scout Association)[5]。同年,印度童軍總會成為了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