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大橋,臺灣的公路橋樑,橫跨北港溪,位於雲林、嘉義二縣之間,是連接起北港鎮與六腳鄉之間的交通,為省道臺19線重要橋樑之一。現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管理。
歷史
史料記載上,關於北港大橋是初見於清代,當時稱為「笨港橋」[1]。1926年以前,由於臺灣的地方仕紳與公共團體,在面對橋樑興建上費用,其財力花費是相當甚鉅,因此少有能力出資,可以獨立完成架橋[2]。基於交通需求,僅能利用冬季少雨時,以竹編方式架橋,待夏季豪雨時,竹橋被沖毀才改以擺渡代橋的方式通行[3]。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治臺之初,政策朝向積極拓展地方道路,待臺灣局勢穩定後,才改以投入建造永久性道路與橋樑[2]。1931年,全長220公尺的「北港橋」完工,為民雄北港道的橋樑之一[1]。其路幅寬度約5公尺,另有記載是5.5公尺寬[1][4]。截至日治結束為止,臺灣僅濁水溪大橋有技術難度而無法通車之外,各地的橋樑全都是完成興建的狀態[2]。
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管,並設省治轄。1957年起,林蔡素女在任職省議員期間,有鑑於北港大橋僅寬5.5公尺,未來中央公路的車流量增加,到時將會不敷使用,而且橋長200公尺也會阻礙排洪,因此提案拓寬與延長[5][6][7]。1967年8月22日,臺灣省公路局完成北港大橋的興建,由臺灣省主席黃杰剪綵通車[8]。1979年11月1日,有鑑於車流量趨於飽和之下,臺灣省政府計畫對北港大橋拓寬,並列入中央公路重要計畫之內[9]。隨著每年來往的香客增多,使得北港大橋難以消化龐大的車流量,更曾經有過交通堵塞而造成癱瘓的現象,因此雲林縣政府提議興建新橋,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承辦工程[10][11]。2008年1月27日,媽祖大橋通車啟用,可為北港大橋的車流量分擔,做為替代道路之用[11][12]。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