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饭王

薩都丹拿·喬達摩
淨飯王與他的眾臣
配偶摩耶
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儿女悉達多·喬達摩
公主難陀英语Nanda (Buddhist nun)
王子難陀英语Nanda (Buddhist)
父母師子頰
迦旋娜

薩都丹拿·喬達摩梵語巴利語:Śuddhodana Gautama),为悉達多之父,是前6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國王。意思是純凈的米飯,所以稱為凈飯王[1]

生平

淨飯王的父親是獅子頰國王Simhahanu,母親是迦哲娜Kaccanā,配偶為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摩耶,不料摩耶在產下悉達多不久後即去世,後迎娶其妹摩訶波闍波提,其子悉達多亦在成年後迎娶表妹耶輸陀羅,淨飯王的其他子女包括公主難陀及王子難陀。[2]

據現代學者考証,因為迦毗羅衛國採取部落共和制,他是迦毗羅衛國的大王,也就是釋迦族剎帝利貴族選舉而出的領袖,而不是世襲的國王。

在五十歲時誕下兒子悉達多太子,他根據印度古老的傳統,邀請八個著名的占星家到王宮預言太子的將來,他們預言太子會成為佛陀或轉輪聖王後,而最年輕那位婆羅門阿說示則斷言太子必出家成佛陀,因此他曾多次阻止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當太子離家出家後,他派出五位侍從追隨太子出家,這五位侍從是憍陳如Koṇḍañña、跋堤Bhaddiya、跋波Vappa、摩訶男Mahānāma和阿說示Assaji。後來這五位成為第一批的僧團,稱為五比丘

在悉達多太子悟道後,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侍從前去請佛陀回國,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他請了老侍從克魯德亞 Kāludāyi前往舍衛城祈園精舍向佛陀說出淨飯王的意思,兩個月後、佛陀率領僧團回到迦毗羅衛國。[3][4]當淨飯王成為聖弟子後,大力幫助佛陀的弘法事業,成為釋迦牟尼佛最初的支持者之一。

到了最後,在病床上證阿羅漢果。近因缘谭經:「临终之时,卧于白伞之下,荣耀之卧榻,达阿罗汉果。

如是,王不须住森林中,精励勤修而得圣果。」

淨飯王向悉達多太子行禮

當國師阿私陀英语Asita尊者第一次來皇宮看望悉達多太子時,因嬰兒伸出一隻小腿觸及國師的髮髻,國師主即以天眼觀看嬰兒的未來,並雙手合十向小王子禮拜,淨飯王見此也跟著國師向太子行禮。

為提高農業生產,國王組織了王耕節,這是迦毗羅衛國全民的節日。當全國人民都沉在歡樂氣氛中,悉達多太子卻獨自走到毗砵羅樹下雙盤襌坐,並證得初襌,淨飯王一聽此事,立即來到現場,看見太子襌思的樣子,不禁向他行禮。[5][6]

淨飯王的證果

當佛陀初次回國時,因挨家挨戶化緣而令淨飯王感到很震驚,帶著使臣來到佛陀跟前質問佛陀為什麼要沿街乞食,佛陀在街頭勸說國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樂。」[7]淨飯王一聽完此偈同時即證初果。他趕忙接過佛陀的缽,領著佛陀及僧團到王宮受用佳餚。飯食之後,佛陀再次告誡大眾:「正法善行,勿作惡業,如此賢者, 此彼得樂。」[8]國王當下證二果,而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同時也證初果

有一次,淨飯王對佛陀說,他不相信傳言說兒子因苦修而沒證聖果就升天了。佛陀因此而對國王說《大法護本生故事》(巴利語Mahādhammapāla Jātaka)。淨飯王聽完故事後,證不還果[9]

當淨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佛陀對他說最後一次佛法,他即證阿羅漢果,並親自驗證解脫之樂,七天(或說一天)後般涅槃[10]

淨飯王的影響

悉達多太子與夫人耶輸陀羅的獨生子一出生,太子悉達多就說:「羅睺羅出生了,枷鎖現前。」[11]太子立即離開皇宮,而淨飯王則為嬰兒取名為羅睺羅。

當佛陀為七歲的羅睺羅剃度出家時,淨飯王沒想到他的孫子竟會出家,一聽這消息便感悲痛,趕去見佛陀,請求佛陀不要讓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答應他的請求,因此制定了一條戒律。[5]

參考文獻

  1. ^ 巴利文大藏經中有兩處直接提到淨飯王: 《長部14經・譬喻大經》(巴利語:Mahāpadāna Sutta),以及經集英语Suttanipata 3.11經(巴利語:Nālaka Sutta)的前言。《長部14經》對於淨飯王的記載是:世尊的父親名淨飯王,生母名叫摩耶皇后,王都名迦毘羅衛城。《經集3.11經》記載阿私陀尊者來看釋迦族淨飯王剛出生的兒子悉達多。《長部14經》的漢譯可見《長部14經/譬喻大經 (莊春江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經集3.11經》的英譯可見 Thanissaro, 199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Dictionary of Buddhism, Keow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860560-7
  3. ^ Bhikkhu Nyanamoli. The Life of the Buddha, as it Appears in the Pali Canon, the Oldest Authentic Record.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72: 75–77. ISBN 978-955-24-0063-6. 
  4. ^ Theragatha 10.1 Kaludayin Thera: Crossing the Rohini [南傳小部長老偈10.1註釋].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30). 
  5. ^ 5.0 5.1 巴利律藏
  6. ^ Rohini Chowdhury. Puffin Lives. Penguin Books India. 25 November 2011: 14–15. ISBN 978-0-14-333177-3. 
  7. ^ 南傳法句經第168頌註釋.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南傳法句經第169頌註釋.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 巴利聖典學會英语Pali Text Society版巴利經藏小部本生經第四冊55頁。英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Hans H Penner. Rediscovering the Buddha : The Legend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7 September 2009: 81. ISBN 978-0-19-973830-4. 
  11. ^ 巴利律藏大品, rahu jāto, bandhanam jā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