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後,是臺灣新北市三峽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北部三峽河左岸,三峽老聚落「三角湧」的北邊一帶。以行政區而言,範圍大致包括永館里不含東南端及西南端及東北端、鳶山里東部、龍學里西南部、龍埔里西南部。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公館後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公館後庄」,隸屬於海山堡。該庄昔日西北、北及東北隔大漢溪主流及最右分流與南靖厝庄、隆恩埔庄、劉厝埔庄為界,東南隔三峽河與礁溪庄為界,南邊是三角湧庄、中埔庄,西南邊為鳶山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桃園廳,編入第十九區。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十九區改稱「三角湧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並改名為「公館後」大字,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三峽街,大字下有「公館後」、「隆恩埔」、「劉厝埔」小字名[2]。
戰後三峽街改制為三峽鎮,隸屬於臺北縣,大字亦改制為里。2010年12月,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三峽鎮改制為三峽區。
河道變遷
從前大嵙崁溪(大漢溪)至三角湧附近(公館後地區西北部),因地勢低平,河面加寬,形成網狀河道。三峽溪(三峽河與橫溪各自注入大嵙崁溪分流河道,三峽溪於劉厝埔匯入分流,為橫溪匯注點之上游約八百公尺處。其後因河沙堆積,河床日漸昇高,導致分流消退,原本兩溪匯注處之大嵙崁溪分流河道成為三峽溪河道之延伸,因而形成今日三峽溪納橫榽之勢。[3]
由於大漢溪主流河道北移,舊主流及各分流河道淤積成為陸地,使得公館後地區與南靖厝、隆恩埔、劉厝埔之間也變成陸地相連。
交通
國道3號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穿越公館後地區西北部,在境內與市道110號(復興路)交會處設有三鶯交流道,由此往東北可前往中和、新店、深坑、汐止、基隆等地,往西南可前往大溪、龍潭、關西及中南部各地。
市道110號是連絡大園、新店的道路,經過本地區核心地帶。由該道路往西可前往鶯歌、八德、桃園、大園等地,往東可前往新店。
鄉道北85線(民生街)是山佳至溪墘寮的道路,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經過三峽地區,往北可前往柑園、山佳等地,往西南轉南可前往麻園地區的溪墘寮接上省道台3線(中正路二段)。
學校
參考文獻
-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 ^ 三峽鎮志,第一章「地理」
|
---|
板橋街 | |
---|
鶯歌街 | |
---|
三峽街 | |
---|
中和庄 | |
---|
土城庄 | |
---|
蕃地 (1932年撤銷) | 1922年撤銷 | 白石按 · 雞罩山 · 紫微坑 · 牛角坑 · 崙尾寮 · 竹坑山 · 鹿母潭 · 楠子橋 |
---|
1932年撤銷 | 五寮 · 詩朗 · 菜園地 · 圳子頭 · 柑子樹腳 · 十八分 · 烏才頭 · 鹿窟 · 外插角 · 內插角 · 金敏子 · 有木 · 東麓 · 大寮地 · 東眼山 · 熊空南腳 · 大旗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