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以後,中西部的交通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鐵路逐步取代水運,成為中部地區客貨運輸的主要方式。密蘇里河和密西西比河蒸汽船運輸重要性開始降低,與之相適應的是芝加哥坐擁鐵路樞紐和五大湖之利,開始成為美國西部開發的中心,而聖路易斯的地位開始降低。為改變被動局面,並且將蓬勃發展鐵路業引入聖路易斯,當局開始尋求建造橫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橋。1866年,聖路易斯市當局正式成立“聖路易斯和伊利諾伊橋樑公司”(St. Louis and Illinois Bridge Company),並得到授權建設大橋。公司聘用聖路易斯本地建築師詹姆斯·B·伊茲為設計師,新橋亦命名為伊茲橋。
由於在建設時對成本和資金狀況估計不足,大橋建設中數次出現債務危機。由於提前用完了資金,仍在建設中的大橋就被用做抵押以籌集資金。由於大橋的位置是以最大程度方便公路交通,對鐵路的線路佈置十分不利,因此鐵路層使用量一直不大。雖然在工程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商業運用十分失敗。建成後四年(1878年)就宣告破產,由聖路易斯商業貿易協會(Merchants Exchange)接手,後轉手給主要競爭對手終端鐵路公司(Terminal Railroad Association of St. Louis,TRAA)接手。1889年,聖路易斯商業協會在上游新建立鐵路橋“商業橋”和伊茲橋相競爭。但不久以後商業橋亦為終端鐵路公司獲得。1910年,位於城北的由伊利諾伊終端鐵路公司建造的麥金萊大橋建成,1917年,位於伊茲橋橋下游的由市政府直接建設的新公鐵兩用橋聖路易斯城市大橋(後命名為“麥克阿瑟大橋”)建成。四座橋在鐵路運輸競爭中,伊茲橋處於劣勢。因為伊茲橋離聖路易斯市區過近,列車需經一系列隧道穿過市區才能抵達聯合車站,車輛提及受到嚴格的限制,亦無直接通往河岸商業區的支線,因此長期以來僅用於客運列車通行。但公路交通可直通聖路易斯市區最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