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川氏(日语:今川氏/いまがわし Imagawa Shi)是日本鎌倉時代至江戶時代的武家氏族,發跡於三河國碧海郡今川(現愛知縣西尾市今川町),屬於足利氏宗族,最初於南北朝時代支援北朝對抗南朝,進入室町時代後繼續支持足利氏的室町幕府,並且箝制鎌倉公方,永享之亂和享德之亂時依然支持幕府。戰國時代時則以駿河國和遠江國為根據地,擴展勢力至三河國,一度將松平氏(德川氏)收歸其下,與武田氏和後北條氏多次交戰後三方結盟。此後,以上洛為目標向西進軍,卻在桶狹間之戰中遭織田信長奇襲,家督今川義元戰死,國事日非,其子今川氏真遭到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背叛,領土遭到德川氏與武田氏兩家瓜分,最終作為大名的今川氏滅亡,氏真則輾轉投靠不同的大名,其子孫在江戶時代則作為高家存續至明治維新後斷絕。
由來
屬於足利氏一門,按《續群書類從》「今川記」記載,足利義氏娶北條泰時之女,入贅執權北條氏,其子足利泰氏及後繼承了足利氏,而庶流出身的泰氏兄長吉良長氏的次子今川國氏則由父親賜予今川(現愛知縣西尾市今川町)作為領地而冠姓今川,因而衍生了「御所無人吉良繼,吉良無人今川繼」的說法。自此,今川氏與吉良氏、細川氏等足利一門開始植根於三河國。此外,由於領受祖先源義家的寶劍「龍丸」,因此歷代今川氏嫡子均以龍王丸為幼名[1]:第11-25頁。
歷史
紮根駿遠
弘安年間(1278年-1287年),國氏由於討伐安達泰盛有功,獲時任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惟康親王賜予遠江國引間庄(現靜岡縣濱松市內)。其後,國氏的長子今川基氏繼任家督,而按照歷史學家川添昭二的推測,次子今川常氏獲分配三河寶飯郡關口鄉(現愛知縣豐橋市內),並且冠姓關口,三子今川俊氏則可能獲分配遠江濱名郡入野鄉(現靜岡縣濱松市內),並且冠姓入野,四子今川政俊則獲得三河幡豆郡木田鄉(現愛知縣西尾市)為領地,改姓木田。由此可見,今川氏承襲足利氏從庶流分出斯波氏、畠山氏和一色氏那樣的做法。建武元年(1333年)12月29日,今川範國獲補任為遠江守護,及後進入南北朝時代後依然不變[1]:第32-33頁。建武2年(1335年)7月,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發動中先代之亂,攻擊建武新政府,時行在信濃國舉兵後於武藏國井出之澤(現東京都町田市內)擊敗足利直義,隨後攻佔鎌倉。同年8月2日,敗走三河的直義與足利尊氏成功在三河矢作(現愛知縣岡崎市)匯合,其後基氏長子今川國賴在小夜之中山砍殺北條軍的名越邦時,及後卻於相模國湯本(現神奈川縣箱根町內)與三弟一同戰死,而二弟今川範滿也在小手指原之戰中陣亡,四弟的佛滿禪師大喜法忻則曾經擔任淨妙寺和圓覺寺等寺院的主持,並且在駿河國、下野國和相模開創了多家寺院[1]:第11-25頁。
建武5年或延元3年(1338年)1月,由於範國在青野原之戰中負責殿後建功[1]:第32-33頁,成功阻止新田義貞和北畠顯家匯合,從而取代防守不力的石塔義房成為駿河守護[1]:第36頁,其後遠江守護先後改由仁木義長、千葉貞胤和高師泰擔任[1]:第46-47頁。觀應元年或正平5年(1350年),尊氏和直義兄弟內訌的觀應之擾亂爆發,原本範國與直義的交情較為深厚,可是最終卻選擇支持尊氏,而今川氏的大將則是範國的末子今川範氏,並且在翌年爆發的薩埵山之戰中擊敗上杉能憲,其後獲尊氏親筆寫信表揚[1]:第55-60頁。觀應3年或正平7年(1352年),範國再次就任遠江守護,同時卻被解任駿河守護的職務。同年,範氏憑在觀應之擾亂中立下戰功而補任為遠江守護,範國則再度擔任駿河守護[1]:第46-47頁。正平20年或貞治4年4月30日(1365年5月21日),範氏死去,原本範國希望讓次子今川了俊繼任駿河守護,但是了俊堅持由範氏之子今川氏家繼任,最終在範氏死後約半年的10月9日,將軍足利義詮才正式向今川氏發出補任狀。可是,氏家在應安2年或正平24年(1369年)左右時死去,無子的他死前打算將守護之位讓給了俊之子今川貞臣,但是了俊最後還是讓範氏的次子今川泰範繼任家督[1]:第66-70頁。應安4年或建德2年(1371年),原本已經是室町幕府引付頭人的了俊,連續25年出任九州探題,期間的至德元年或元中元年(1384年)至嘉慶2年或元中5年(1388年)兼任遠江守護,其後在應永2年至5年(1395年-1398年)則成為駿河半國守護[1]:第81-84頁。明德2年或元中8年(1391年)爆發的明德之亂和應永6年(1399年)爆發的應永之亂中,今川氏作為討伐軍參戰,並且立下戰功,其中在應永之亂時作為精銳,協助討伐軍消滅大內義弘,泰範憑此功績成為駿河和遠江兩國的守護[1]:第75-76頁,另一方面了俊被懷疑與義弘等人勾結,在泰範的求情下得已保命,其後他在遠江堀越(現靜岡縣袋井市)定居,形成遠江今川氏[1]:第81-84頁。
進出關東
應永16年(1409年),泰範死去後,由今川範政繼任家督。幕府有鑑於鎌倉公方的勢力不斷坐大,可是由於關東管領上杉氏和其利害一致,小笠原氏領內的信濃則爆發大塔合戰,難以重用,因此幕府選擇長久以來穩定,而且坐鎮於連接京都和鎌倉的東海道一帶的今川氏來監視鎌倉公方。應永23年(1416年)3月,上杉禪秀發動上杉禪秀之亂,突襲鎌倉公方足利持氏,持氏連番逃亡後抵達箱根權現,該處的住持証實剛好是駿河駿東郡領主大森氏賴的弟弟,因此持氏再逃去投靠大森氏。然而,不久後傳出甲斐國的武田信滿將派兵來襲,於是持氏便計劃投靠今川氏而逃至瀨名(現靜岡縣靜岡市葵區內),範政得悉下馬上將他接至今川館,並且派人上洛,請求將軍足利義持的指示。義持認為禪秀坐大很危險,於是便命範政、越後國守護上杉房方和信濃守護小笠原政康出兵討伐。範政接到命令後,從三島出發,派國人領主葛山氏和大森氏越過足柄郡,三浦氏等今川譜代重臣等則越過箱根進逼鎌倉,與此同時按《鎌倉大草紙》記載,範政勸說支援禪秀的武士倒戈,結果大量武藏武士轉投討伐軍,其中有江戶氏、豐島氏和二階堂氏等,最終成功消滅禪秀,並且協助持氏重新入主鎌倉[1]:第92-99頁。
永享3年(1431年),範政打算讓末子千代秋丸(即後來的小鹿範賴)成為繼承人,可是將軍足利義教卻屬意嫡子彥五郎(即後來的今川範忠),幕府認為千代秋丸年紀尚小,而且其母是扇谷上杉家上杉氏定之女,可能導致今川氏傾向鎌倉公方而拒絕範政的請求。翌年,彥五郎出家後,幕府依然沒有打算讓千代秋元成為今川氏的繼承人,了俊之孫今川氏長老今川貞秋則認為將彥五郎排除為繼承人之外實在太過可憐,此番言論促使幕府的立場更為強硬。按《滿濟准后日記》記載,範政次子彌五郎甚至劫持病危的父親作為人質,並且逼使其寫下讓狀以及討伐支持千代秋丸的人,幕府內部方面,山名時熙支持千代秋丸,細川持之則支持彌五郎,然而最終義教一鎚定音,決定由彥五郎繼任[1]:第110-113頁。永享4年(1432年),將軍義教下行駿河遊覽富士山期間,今川氏兼獲賜蒲原城或蒲原莊(現靜岡縣靜岡市清水區內)為領地而冠姓蒲原氏[2]:第90頁。翌年7月20日,三浦氏、進藤氏、狩野氏、富士氏和興津氏群起反抗新任家督今川範忠,引發駿河最早的國人一揆,然而在岡部氏、朝比奈氏和矢部氏的抵擋以及氏兼之子今川直忠從三河國和遠江帶來的支援下,成功消滅反對勢力[1]:第117-128頁。
永享10年(1438年),鎌倉公方足利持氏的嫡子賢王丸(或天王丸,即足利義久)元服後,關東管領上杉憲實依照慣例向持氏提出以將軍的名諱來命名,但是遭到拒絕,隨後憲實欲返回自己的領國上野國而離開鎌倉時,持氏隨即召集兵馬於高安寺,憲實則向幕府求援,永享之亂爆發。其後,範忠與小笠原政康一同作為幕府的大將,前往討伐持氏,最終持氏戰敗,範忠立下的戰功最大而獲得義教稱今川為天下第一姓,並且規定只有今川嫡系能夠冠姓今川,自此了俊系的遠江今川氏便改姓為堀越氏。永享12年(1440年),成功逃脫持氏之子足利春王丸、足利安王丸和足利永壽王丸,投靠了下總國的結城氏朝,並且舉兵。最終,範忠再次參戰,於結城合戰中擊敗結城氏,在上杉清方麾下立下戰功,持氏的三名兒子則被活捉,其中安王丸和春王丸在美濃國垂井(現岐阜縣垂井町)被殺害,永壽王丸則被護送至京都聽候義教發落,但是由於義教在嘉吉之亂遭到赤松滿祐刺殺而得已保命。享德3年(1454年)12月,繼任鎌倉公方的足利成氏(永壽玉丸)暗殺關東管領上杉憲忠,引發享德之亂,與此同時與上杉氏一同向幕府請求支援,最終將軍足利義政命範忠為征東大將軍,出兵討伐成氏,最終成功攻佔鎌倉,成氏則逃至下總古河(現茨城縣古河市),成為古河公方[注 1]。
領地劇變
應永26年(1419年),儘管斷斷續續由今川氏擔任的遠江守護改由斯波氏世襲,但是遠江今川氏依然保持一定的勢力直至長祿3年(1459年)8月,今川範將趁斯波氏內亂,聯同久野氏等遠江中部的國人領主舉兵卻敗北,原來的領地堀越和河井(現靜岡縣袋井市)理應重新劃入今川宗家管治,但是在斯波氏家臣的阻撓下,變成幕府的御料所,實質上則由斯波氏管理,其後斯波氏與三河吉良氏家臣巨海道綱與今川氏兩者的領地形成對峙局面[1]:第135-137頁。應仁元年(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時任今川氏家督今川義忠為了重奪遠江,未有加入當時擔任遠江守護斯波義廉所屬的西軍[3]:第30-31頁,而是從屬於細川勝元領導下的東軍[1]:第135-137頁,在文明5年(1473年)11月24日獲義政任命為遠江懸革莊(現靜岡縣掛川市)的代官,著手奪回遠江,可是義忠在文明8年(1476年)於鹽買坂(現靜岡縣菊川市)遭到橫地氏和勝間田氏突襲而戰死[1]:第142-146頁。義忠死後,今川氏陷入家督之爭,義忠的嫡子龍王丸當時年僅6歲,因此開始出現由義忠的表兄弟小鹿範滿繼任的呼聲,其外祖父上杉政憲以及主君堀越公方足利政知、扇谷上杉定正和家宰太田道灌均相繼介入,最終龍王丸的舅父北條早雲提出由範滿代任家督直至龍王丸成人為止才化解了這場家督之爭,早雲則成為龍王丸的後見人[1]:第150-153頁。長享元年(1487年),龍王丸與早雲成功消滅未有信守承諾的範滿,重新就任家督,即今川氏親[1]:第162-169頁。
明應3年(1494年),今川氏的勢力範圍擴展至佐野郡、山名郡和周智郡等遠江中部地區,文龜元年至三年(1501年-1504年)再進一步攻佔三河濱松附近的岡崎城和岩津城(現愛知縣岡崎市)。永正元年(1504年),氏親與早雲前往武藏支援扇谷上杉朝良在立河原之戰對抗山內上杉顯定,其後的永正3年至5年(1506年-1508年),今川氏出兵西三河攻打松平長親,當時東三河的鵜殿氏、戶田氏、三河牧野氏和奧平氏均臣服於今川氏,而永正13年(1516年)則消滅了大河內氏,平定了遠江[1]:第162-169頁。翌年,今川氏在遠江擊敗尾張守護斯波義達,其後將他送返尾張,並且在大永初期(1521年左右)興建了那古野城,作為監視人的今川氏豐就任城主,即尾張今川氏[注 2][3]:第76頁。
大永6年(1526年),氏親死去,由今川氏輝繼任家督。氏輝繼位時年僅14歲,因此由其母壽桂尼擔任後見人[1]:第187-188頁。在壽桂尼的協助下,氏輝的管治逐漸走上軌道,其父氏親年代形勢不穩的富士川以東一帶亦成為今川氏勢力範圍,在駿東郡強力國人葛山氏亦從屬於今川氏,而鄰近的相模則是氏親的舅父早雲之子北條氏綱的領地,因此雙方保持著友好關係,鄰近的敵對勢力只有甲斐的武田信虎。天文4年(1535年)6月27日,氏輝率兵離開駿府,信虎接報亦馬上領軍前往兩地邊境的萬澤口(現山梨縣南部町萬澤),兩軍在8月19日爆發激戰,最終氏輝敗走,信虎隨即領兵追擊,氏綱聞訊便率兵越過籠坂峠攻入武田領內,與此同時信虎亦得到上杉朝興的幫助,上杉軍亦攻向後北條氏的小田原城,最終各方退兵收場。翌年3月17日,氏輝突然死去[1]:第196-197頁。其後,今川氏再次陷入家督之爭,較年長的玄廣惠探為側室福島正成之女所出,正室壽桂尼之子梅岳承芳則較年幼,最終玄廣惠探在福島氏的支持下發動了花倉之亂,但是失敗而自殺,今川氏家督由梅岳承芳繼任,將軍足利義晴特意賜其足利氏通字「義」字[3]:第124頁,改名為今川義元[1]:第207-208頁。天文6年(1537年),義元與信虎的女兒定惠院成婚,自此一改氏輝的作風,與武田氏交好,成立了甲駿同盟[1]:第210頁。同年2月26日,北條氏綱親自領兵攻打富士川以東的地區,第一次河東之亂爆發,今川軍在吉原一帶抵擋北條軍失敗,北條軍越過了富士川直逼興津,儘管今川氏的盟友武田氏出兵至須走口一帶嘗試牽制北條氏,但是並未成功,最終河東被北條氏佔領[3]:第131-140頁。
天文10年(1541年),武田信虎突然前往駿河,期間其子武田信玄封鎖國境,阻止信虎重返甲斐,最終義元收留了岳父信虎約三個月。天文14年(1545年),義元出兵嘗試奪回河東,在今川軍的攻勢下,北條軍從前線的吉原撤退至三島,其後今川軍攻佔三島以北的長久保城後,按《高白齋記》記載,信玄在此時介入,讓兩人和解,今川氏亦在這場第二次河東之亂中成功奪回河東[3]:第131-140頁。天文11年(1542年),今川氏攻向尾張國的織田氏,引發了小豆坂之戰,其後在天文15年(1546年)又應松平廣忠的要請,開始出兵攻入三河,以天野氏為主力發動連串攻勢,首先攻打靠攏織田氏的戶田宣成駐守的今橋城,翌年又攻擊由戶田宗光駐守的田原城。勢力進佔三河的今川氏與原本同樣計劃入侵三河的尾張織田氏,兩軍主力在天文17年(1548年)再次於小豆坂爆發激戰,今川氏憑太原雪齋和朝比奈泰能等人的奮戰下大獲全勝,並且在翌年廣忠死後,將松平氏收歸旗下。其後,今川氏成功攻佔織田氏最後的領地安祥城,並且活捉織田信廣,後來雙方交換人質,原本在織田氏的松平竹千代(即後來的德川家康)轉到今川氏作人質,最終今川氏成功佔領整個三河[1]:第212-216頁。
急轉直下
天文19年(1550年),連繫今川和武田兩氏的定惠院死去,兩家的同盟關係看似陷入危機,可是後來在天文21年(1552年)11月,義元之女嶺松院嫁給武田信玄之子武田義信,維持了同盟關係。翌年,與上杉謙信、古河公方等為敵的氏康為了打破困局,向武田氏提出聯姻,最終在天文23年(1554年),其子北條氏政與信玄之女黃梅院成婚。自此,三氏同盟的基礎成立,在雪齋主持下,義元、信玄和氏康在善德寺(現靜岡縣富士市)成立了甲相駿三國同盟。其後,義元全力將目標放於尾張[1]:第216-220頁。弘治元年(1555年),武田氏與上杉氏爆發之間第2次川中島合戰,陷入膠著狀態,今川氏先派出援軍支援武田,最終義元更親自替兩家斡旋,讓雙方停戰,可見當時的今川氏的勢力足以與武田、上杉相題並論[3]:第158-159頁。永祿3年(1560年)5月8日,義元為了取代失勢的足利將軍家成為新任將軍,便出兵上洛[注 3],5月19日,今川氏家臣松平元康派石川家成和酒井忠次作為先鋒,攻擊由織田氏家臣佐久間盛重駐守的丸根砦,盛重最終戰死,鄰近的鷲津砦亦落入今川手中。沉浸於勝利的義元在桶狹間讓全軍稍事休息並且進食午餐時,遭到織田信長率兵突襲,最終義元被毛利良勝斬殺,是為桶狹間之戰[1]:第227-229頁。義元死後,元康進駐了岡崎城,並且脫離今川氏獨立,轉為與信長結盟,松平家廣、西鄉正勝和菅沼定盈等位處與遠江相近的東三河的田峯(現愛知縣設樂町)和長篠(現愛知縣新城市)一帶的武士亦紛紛脫離今川,同年西三河幾乎全土落入元康手上,翌年他捨棄今川義元的名諱「元」字,改名德川家康,並且進佔東三河[1]:第241-250頁。永祿5年(1562年)開始,遠江的井伊氏、天野氏、堀越氏和飯尾氏等等相繼背叛今川氏,其中以引間城主飯尾連龍叛變的打擊最大,雖然一度歸順但在永祿7年(1564年)與家康會面後再次叛變,按《武德編年集成》記載,氏真傳召連龍至駿府,並且將其殺害,但是留在引間城的飯尾氏家老已經開始向當時仍未站穩於三河的家康表達歸順之意,儘管氏真在永祿9年(1566年)攻進引間城,逼使對方投降,但是今川氏的弱化已經漸趨明顯[2]:第234-241頁。
繼任今川氏家督的今川氏真則致力保持駿河和遠江的領地,然而盟友武田信玄卻背棄盟約,開始進攻駿河,並且與德川氏約定瓜分今川氏的領地,遠江歸德川,駿河歸武田。結果,氏真在武田軍壓境下,被逼放棄居城駿府館,逃亡至掛川城,遠江方面家康在得到井伊谷三人眾的協助下亦長驅直進,今川氏諸將紛紛投降[1]:第241-250頁。永祿12年(1569年)1月20日,家康率軍包圍掛川城,氏真最終投降,並且得到北條氏保護而進入了伊豆國戶倉城,自此作為戰國大名的今川氏正式滅亡。不少今川舊臣均轉投德川,例如彥坂光正便投靠了德川賴宣[2]:第286-287頁。其後,氏真一度寄身於小田原城,可是隨著北條氏康在元龜2年(1571年)10月3日死去後,其子氏政開始傾向與妻子的娘家武田氏交好,氏真最後被逼離開相模前往投靠家康。其後,氏真參加了長篠之戰,攻佔諏訪原城,其後改名為牧野城,就任城主。天正18年(1590年),家康被移封至關東後,氏真未有跟隨前往江戶,而是到了京都,並且出家改名宗誾,以家康賜予的近江國野洲郡(現滋賀縣野洲市內)的500石知行為生。慶長17年(1612年)4月10日,按《駿府記》記載,氏真前往江戶與家康見面,其後在品川定居,兩年後的12月28日死去[1]:第252-261頁。
高家時期
進入江戶時代後,今川氏作為高家存續下去。氏真死後,由於長子今川範以早死,因此家督由長孫今川直房繼任。寬永13年(1636年),直房就任高家,多次擔任京都御使、伊勢神宮和日光東照宮的代參使[1]:第263-267頁。他亦多次出任將軍德川家光的衣紋役,負責替其整理服裝。正保2年(1645年)10月17日,今川氏獲家光加增武藏多摩郡井草村、上鷺宮村和豐島郡中村,共500石,加上以本來的近江野洲500石,總共1000石,替高家今川氏建立了基礎[4]:第28-32頁。直房死後,由於兩名親生子均早死,因此由直房的外甥岡山彌清和直房的表妹所生的今川氏堯繼任今川氏家督。按《寬政重修諸家譜》記載,在寬文6年(1666年)6月19日,將軍德川家綱為了貫徹只有今川氏嫡流才能夠使用今川為姓氏的規定,陸續讓氏真的次子品川高久冠姓品川氏,三子安信冠姓西尾。按《德川實紀》延寶元年(1673年)12月11日條記載,氏堯是表高家的同時亦是旗本寄合席,可是在同年11月15日死去,由於無子,便以末期養子的形式收養品川高寬之子,氏堯的表弟今川氏睦,由年僅5歲的他繼任今川氏家督。元祿元年(1688年)11月14日,他與品川伊氏一同成為奧高家。翌年,氏睦被將軍德川綱吉降為小姓,但是很快又復任高家,可是在元祿12年(1699年),31歲的時候死去。同樣地,無子的氏睦也以末期養子的形式收養了品川伊氏之子今川範高,可是繼任家督後不久的正德2年(1712年),在18歲的時候死去。其後繼任家督的是範高的親弟今川範主,可是在享保13年(1728年)6月28日,30歲時死去,緊接繼位的今川範彥也在30多歲的時候死去[4]:第40-55頁。
寬延2年(1749年)10月8日,範彥之弟今川義泰繼任為今川氏家督,並且於寶曆12年(1762年)8月15日自氏睦一代後再次就任高家,先後擔任伊勢神宮、日光東照宮和久能山東照宮的代參使,亦是將軍德川家治和世子德川家基的代參使。天明4年(1784年)4月5日,義泰之子今川義彰繼任今川氏家督,他同樣出任京都御使和伊勢神宮代參使等職務,亦曾經擔任將軍德川家齊和世子德川家慶的名代,仁孝天皇即位時,義彰便代表家齊父子前往祝賀。文政元年(1818年)11月4日,義彰之子今川義用繼任家督,他同樣出任高家,並且負責各種代參職務,義用除了繼承父親擔任家齊和家慶的名代,亦擔任了德川家定的名代。天保10年(1839年)12月28日,義用死去後由其子今川義順繼位,可是義順也跟前數任家督一樣,在30多歲的時候死去,由於長子龍王丸和次子彥丸均早死,因此由三子今川範叙繼任家督[4]:第40-55頁。進入幕末時代後的嘉永3年(1850年)11月,範叙就任高家,其後的安政元年(1854年)京都的皇居和仙洞御所發生大火時,他也作為江戶幕府的使者前往了解。慶應4年(1868年),鳥羽伏見之戰後,範叙作為高家就任幕府若年寄,盡力讓德川慶喜的家名存續下去[1]:第263-267頁。明治維新後,按《明治天皇紀》和《法令全書》記載,今川氏等士族被沒收知行地,統一石高為75石,今川氏的收入亦激減至原本實際收入的五分之一,收入大減的範叙向東京府提出平等對待所有士族的請求卻未獲接納。明治4年(1871年),原本出任觸頭的範叙因為經濟理由和病弱而辭任,妻子以及嫡子今川淑人又先後死去,其後明治政府在明治6年(1873年)12月27日推行家祿課稅,範叙等士族翌年開始要另行支付米九石六斗給政府,導致原本經濟不振的今川氏雪上加霜。對此,以前領地所在的觀泉寺住持向村民募金,希望支援今川氏,最終募集了20日元。明治13年(1880年),他甚至與人同住於淺草區向柳原町(現東京都台東區淺草橋),明治20年(1887年)11月3日,範叙死去,自鎌倉時代成立的一代名門今川氏以此窮途末路的形式告終[1]:第263-267頁[4]:第66-71頁。
家紋
今川氏的家紋是足利二引兩,屬於引兩紋的一種,二引兩則是圓形加上兩條橫條,代表著雌龍和雄龍兩條雙互交纏飛向天上,意即奪取天下[5]:第94-95頁,本來引兩紋是打仗時用來表示大將所在陣營的標記,後來又出現一引兩代表太陽,二引兩代表月亮、精靈或《周易》中的掛等說法[6]:第183-187頁,以此為家紋的足利氏奪取天下後,禁止其他氏族使用二引兩,因此只有今川氏、最上氏和喜連川氏等足利一門才能夠使用[5]:第94-95頁,另一方面與足利氏敵對的同族新田氏則是使用一引兩[6]:第183-187頁,後來其他家系的氏族也開始使用引兩紋來沾運[5]:第94-95頁,例如藤原北家山蔭流的伊達氏和紀氏流堀田氏等也使用變化形的引兩紋[6]:第183-187頁。
今川氏的旗印是赤鳥,又稱為梳(垢取り),按《難太平記》記載,今川範國初次參拜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時,得到巫女有關赤坂之軍(指青野原之戰)的神諭,其後範國回想起每當軍旗是赤鳥時均打勝仗,當時梳仍然是女性專用的物品,打仗通常都會避免使用,但是範國認為神諭接納了這種做法,此後今川氏均以赤鳥為馬印,靜岡大學名譽教授小和田哲男認為這是神社賣人情給新任守護的範國,並且神化今川氏,以便其在駿河發展[3]:第12-13頁。
評價
歷史學家小和田哲男認為今川氏在領國支配方面,屬於當時戰國大名中最先進的,對武田氏和北條氏的影響亦甚大,三家滅亡後,德川家康亦參照他們的治國法為基礎來發展[3]:第277頁。有別於戰國主流的下克上,今川氏是少數從守護、守護大名,然後演變成戰國大名,與下克上的由國人領主變成戰國大名不同。歷史學家菊池武雄認為今川氏在氏親時代已經全面掌握領內各村,因此認為氏親領導今川氏從守護大名轉身至戰國大名,另一方面沖繩大學校長安良城盛昭則解讀了氏親制定的分國法「今川假名目錄」與義元制定的成文法「假名目錄追加21條」,認為義元才是將今川氏轉化成戰國大名的第一人,歷史學家若林淳之則認為在氏真一代今川氏才成為戰國大名[7]:第2-3頁。另外,今川氏的檢地最早於大永4年(1524年),僅次於永正3年(1506年)的北條早雲,為一眾戰國大名中排第二[7]:第8-11頁。歷史學家久保田昌希認為今川氏的興亡在於甲相駿三國同盟[8]:第135頁。
對後世的影響
按小和田哲男的說法,江戶時代盛行鷹狩的原因是德川家康曾經是今川氏的人質,由於當時今川氏與公家關係密切,作為公家文化的鷹狩也影響了小時的家康,他專注於出版事業,投放資源於伏見版和駿河版等木活字版上,也是受到今川時期指導他的太原雪齋的木版印刷所影響[9]。寺子屋則以今川了俊所著的《今川狀》來教導學生寫字和道德[10],女性則以模仿《今川狀》作成的《女今川》來學習[11]。
今川氏的的發跡地的西尾市立西尾中學校南面的今川町土居堀建有石碑紀念,並且建有今川了俊的供養塔,為市指定史跡[12]。江戶時代今川氏的領地現在也沿襲了今川二字,即東京都杉並區今川[13],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神保町的今川小路也是如此[14]。
2010年,為了紀念桶狹間之戰450週年,桶狹間古戰場保存會設計了名為桶狹狗的在地吉祥物,同時有參戰雙方今川和織田的版本[15]。由於今川義元在桶狹間之戰中戰敗,直至現在,靜岡市民大多仍然抱有親德川,討厭今川的傾向[16]。2015年,靜岡縣靜岡市設計了名為今川先生(今川さん)的在地吉祥物,旨在洗脫今川的污名[17],作為計劃的一部分也設計了太原雪齋、壽桂尼、今川氏真、玄廣惠探、定惠院、朝比奈泰能、岡部元信、武田信虎和築山殿等與今川有關連的歷史人物的卡通人物[18]。
日語慣用語「向敵人送鹽」(敵に塩を送る,即雪中送炭)是源於掌握海岸線的今川氏和後北條氏,聯手阻止人們運鹽至甲斐,從而壓制武田氏,但是同樣是敵人的上杉氏卻向武田氏送鹽而來[19]。
系譜
参考来源:[1]:第12、18-19、70、151、198和265頁和[3]:第xii-xiii頁
參考資料
註解
- ^ 另一種說法是範忠之子今川義忠作為父親的名代出征[1]:第117-128頁,第130-132頁
- ^ 大永元年(1521年)出生的氏豐當時只有幾歲,若按《名古屋合戰記》的說法,他在出生數年後擔任監視人,同時又提及他不時與織田信秀參加連歌會,深夜才結束的話,信秀甚至直接在那古野城留宿。享祿5年(1532年)3月21日,信秀利用這個漏洞,詐病並且召集家臣入城,並且在當晚縱火,從而與外面的家臣裡應外合,一舉佔領了那古野城。然而,享祿5年時的氏豐亦只有12歲,難以想像他和信秀是連歌之友。加上,今川氏當時仍然未擴展至三河,不可能在離三河更遠的尾張築城。然而,按《言繼卿記》記載,兩人在天文2年(1533年)曾經在信秀的居城勝幡城向飛鳥井雅綱學習蹴踘,按此說法氏豐當時仍然是那古野城主,因此鄉土史家橫山住雄和歷史學家新井喜久夫均認為那古野城是在天文7年(1538年)落入織田氏手中,當時在駿河的今川義元正忙於應對河東之亂,才無暇前往支援氏豐,此事亦可以解釋後來義元為了報仇,才出兵與信秀爭奪三河[3]:第76-80頁。
- ^ 另一種說法是義元希望穩固西三河的領地[1]:第227頁。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