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黄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1]
內容
傳統中國史家研究歷史,歷來都是以斷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時又常會人事角度、意識形態以至歷史人物善惡評價。黃仁宇在這部著作中以其大歷史觀概念指出,中國數千年來發生的問題,都是缺少了現代社會發展下一些關鍵元素,他把這些統稱為「缺少數目字上管理」。而所謂的「缺少數目字上管理」,就是沒有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和相關法規系統,而這兩者都是現代社會必須包含、同時也是西方國家普遍已建立的框架。黃仁宇觀點是,中國早在幾千年前為了對抗外族侵略,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完成大一統。自秦漢以還為了方便治理這個大一統國家,不斷以意識形態用作統治國家的工具,整個政治架構由文官集團主導,而皇帝的權威亦不過是由道德上的基礎維繫。這種社會文化,自明代起已越來越強烈,許多宮廷內爭議都由此而起。
同時,黃仁宇還用了相當文字談論到傳統經濟特質。他認為,中國傳統經濟都是由一些細小的自耕農作主導,商業架構數千年來都從未建立,尤其是欠缺了一些像銀行、法律、保險等商業社會需要有的機構。所以在評論王安石變法時,便明確指出王安石改革內容具有現代金融體制的雛型,偏偏中國傳統經濟本身缺少的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因此改革不易見效。
而稅制也是黃仁宇的重點。他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政權主要靠稅收維繫;失去了稅收,政權無法維持。由東漢開始中央對地方失去掌握,主因是稅收基礎受到破壞,至唐朝才重新建立,到其後又沒有有效稅制建立,結果在每次對抗外患中總是敗的多、贏的少。
黃仁宇還指出,這種種結構加上社會經濟結構(廣大民眾都是一些細小的自耕农),令近代中國引進西方代議政制時出現了很大矛盾,故他簡單概括說這是「新舊體制不銜接」。
背後理念
此書內容和背後理念,跟傳統的中國史家很不同。傳統的中國史家都傾向於斷代史研究;黃仁宇卻是以勘破時代與時代間相互關係,剖析中國歷朝社會體制演變。
關於此書特點如下:
- 以「大歷史觀」研究中國歷史:黃仁宇在書中前頁中開宗明義地引言,指出這是按著現代經濟學中「宏觀經濟學」的概念,把歷史分作「大歷史」部分,專門勘破各時代間相互關係。
- 不以歷史人物善惡作評論:黃仁宇認為歷史從來不是批判善惡的歷史,故他在書中也盡量避免這一點。如他講到武則天一段歷史時便指出,武則天之所以大殺群臣,真正原因是傳統君主集權中只有靠皇帝威權才可駕馭臣下。他又常批評,傳統史家「過於強調道德上的議論而忽視技術上的探討」。
- 以經濟角度剖析歷史:全書中黃仁宇用了很多篇幅說到經濟,如指中國缺少數目字上管理、唐朝以後沒有有效稅收制度、北宋的商業僅服務文官階級、王安石經濟改革超越了該時代限制。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