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隸屬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為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官方機構。負責史料典藏、徵集、整理、展覽、閱覽服務及學術交流工作,目前所管資料逾300萬件以上。
單位於1930年在中華民國南京市成立,當時為「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文獻放置處為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
現址為八德大樓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沿革
大陸時期
1929年,中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十次常務委員會議,提出「黨史編纂委員會組織方案」,推舉葉楚傖、邵元沖、陳果夫、胡漢民、戴傳賢五委員審查。1930年1月6日,五委員向第六十二次常務委員會議提出「黨史編纂委員組織方案」審查報告,常會即據以決議通過,並推定自行擬訂後提會討論。並推定蔣中正、吳敬恆、王寵惠、胡漢民、鄧澤如、古應芬、戴傳賢、邵元沖、葉楚傖、林森、張繼十一人為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旋經委員會議互推胡、林、戴、葉、邵五人為常務委員,處理實際會務。之後,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七十三次常務委員會議,核定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組織大綱及組織系統圖,並決定聘請陳少白、蕭佛成、張靜江為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名譽委員。1930年5月1日,宣佈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2],設專任編纂三十五人、專任採訪二十二人、名譽編纂及採訪若干人,均由實際參加辛亥革命之元老擔任。行政組織則設編輯、徵集、總務三科、史料檔案庫及史料陳列室。同時於國民政府內及全國各重要地區設置史料採錄處[3]。
1934年3月15日,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9次常務委員會議決議成立黨史史料陳列館建築委員會,推定蔣中正、林森等九人為委員,並決定撥出建築費法幣三十萬元,建館於南京中山東路預定的中央黨部基地內[3]。次年,改常務委員制為主任委員制,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通過以邵元沖為主任委員,羅家倫、梅公任為副主任委員;同時擴大編制及員額,編纂改稱纂修,仍擴增其員額,聘請元老同志參與黨史編纂及考訂工作;行政組織則設主任秘書,將原設三科改為編輯、徵集、檔案、總務四處,下分九科。1936年12月15日,邵元沖在西安事變中重傷逝世。1936年12月29日,臨時會議通過推張繼繼任主任委員[3]。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編委會護送史料輾轉南京、蕪湖、九江、漢口、長沙、四川和重慶,最終到四川藏巴縣亞光寺附近的吳家大洞,稱「山洞輯園」。1940年,楊庶堪為本會副主任委員。次年,徐忍茹亦擔任副主任委員。1947年,張繼去世,徐忍茹繼任。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編委會隨中央黨部一同撤臺[3]。
臺灣時期
1950年1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搬至南投縣草屯鎮,取名「荔園」,集中保存。同年,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以羅家倫為編委會主任委員。1952年,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總裁交議案,以吳敬恒、于右任、丁惟汾、鈕永建、王寵惠、鄒魯、李文範、張群、張其昀、王世杰、羅家倫、吳鐵城、張厲生、狄膺、洪蘭友等十五人為編委會委員,並以羅家倫為主任委員,狄膺、洪蘭友為副主任委員[3]。
1960年,編委會在荔園興建史庫。1968年11月27日,黃季陸為編委會主任委員,杜元載為副主任委員。1971年5月,黃季陸專任國史館館長,杜元載接任編委會主任委員,許朗軒為編委會副主任委員。1972年,編委會改為「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下分六室,各掌秘書、編輯、徵集、典藏、發行、展覽等各項工作[3]。
1975年,杜元載逝世,蕭繼宗繼任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1976年,秦孝儀為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原任主任委員蕭繼宗調任副秘書長。1979年,部份史料分批遷往陽明書屋,同年陳敬之、李雲漢任中央黨史會副主任委員[3]。1982年,副主任委員陳敬之退休,林徵祁到職。1985年,副主任委員陳鵬仁到任。1991年,秦孝儀屆齡榮退,已於三月間奉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核可依例自退,其職務由副主任委員李雲漢接任[3]。
2000年3月,中央黨史委員會與中央文化工作會合併為文化傳播委員會,更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簡稱國民黨黨史館)[4]。2006年,中央黨部大樓售予張榮發基金會,但黨史資料仍暫放張榮發基金會大樓六樓,直到2012年才搬遷至今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八德大樓。
歷任首長
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
姓名
|
图像
|
在任时间
|
职务名称
|
邵铭煌
|
|
- 2012年
|
|
王文隆
|
|
2012年11月1日[5] - 2018年
|
|
唐德眀
|
|
2018年 - 2021年10月
|
|
林家興
|
|
2021年10月 - 2024年2月
|
|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