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牌樓

1925年已铺设电车轨道的东四路口,正前方是南北的“大市街”牌楼

东四牌楼,简称东四,是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北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东四西大街所形成的十字路口附近地区的称呼,名字来源于古代建立于该路口的四座牌楼。东四牌楼位于皇城以东,与皇城以西的西四牌楼对称。是旧时北京城交通要道,周边商业繁荣。[1]:174

牌楼于1955年拆除后,地名沿用,现有东四街道

历史

古代

元朝东四地区隶属寅宾坊和穆清坊[2],东四十字路口称为十字街,位于文明门大街齐化门街交会处。[3]:52永乐年间遷都后,朝廷为发展工商,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4]東安門西安门外元大都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各建四牌楼,位于东侧十字路口建立的四座牌楼称为东四牌楼,有时也称四牌楼,后来成为附近地区的泛称。[5]:73[6]东四牌楼西南为明照坊,西北为仁寿坊,东为思城坊。[7]:6-9清朝划分八旗驻地后,牌楼以北属正白旗,以南属鑲白旗[8]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牌楼毁于大火,后参照原样重修。[1]:174

近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八国联军入侵中,东四一带的商店以及四大恒金店全部被抢,东四牌楼一带划分日本管辖。[9][10]:4111912年,在壬子兵變中,一支叛乱部队自朝阳门入,抢掠后便开始自东安市场縱火,东牌楼、北牌楼被烧毁,后重修。[11]1923年5月,为发展北京市交通,筹备北京有轨电车线路,大市街修筑路基、铺设电车轨道工程开工。[12]:251924年10月,中華民國內務部勘估后发现南北牌楼有倒塌的风险,加之电车公司要求拆除以便利交通,内务部意图拆除南北牌楼,但因附近商家反对,未实行。1926年1月,市政工所拆除北牌楼,实则是为变卖木材换取经费。在舆论压力下,卫戍司令部责令停止其他牌楼的拆除计划,只在原有基础上修复油饰。1927年6月16日,由财政部拨款,德山木厂承做,恢复北牌楼,并对其他三座牌楼进行全面整修。[4]1928年6月,东四地区归属内三区。[1]:1571927年至1929年间,电车公司多次要求拆除牌楼,均未批准。直至1930年,市政工所督办沈瑞麟上书张作霖,最终决定将牌楼进行拆卸并原地重建。[4]1934年5月,牌楼改造工程开工,当年底竣工。[13]:221935年修缮牌楼木质部分,并于1936年底竣工。[4]

现代

现代的东四十字路口,前方是东四南大街

1952年,东四地区分属宝玉、东水车、辛寺三个街道,隶属东四区[1]:1574月10日,牌楼因楼顶瓦面多处松动,进行维修,瓦面清理修补、保洁维护。[13]:1411954年12月3日,东四区人民政府召开座談會,向七位协商委员征求拆除东四牌楼的意见,六人同意拆除,一人弃权。12月11日,东四牌楼正式批准拆除[14],21日开工。1955年1月14日竣工,八块匾額拆下保存,后沿用“东四”地名。[13]:290-2941958年9月合并三个街道,成立东四街道。[1]:1571959年3月9日晚,北京有轨电车大部分线路停驶,剩余有轨电车轨道拆除。[12]:281960年东四街道改称东四人民公社,1968年称东四街道革命委员会,1990年10月正式称东四街道办事处。[1]:1571999年8月6日,东四三条至八条被列入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一批名单[15]2012年,东四南大街被列入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三批名单。[16]

牌楼

东四牌楼是街牌楼,四座牌楼分别位于东四十字路口的东、西、南、北,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註 1],木质结构,瓦面为绿色琉璃瓦朱红漆柱,每柱置两根戗柱。牌楼上绘蟠龙,楼顶为灰筒瓦悬山顶正脊两端和垂脊顶端置吻兽,上端有琉璃云冠。主楼额枋上置六攒五彩单斗栱, 次楼为五攒五彩单翘单昂斗栱,双额枋间为木雕镂空花板,下方置一对木雕雀替。牌楼中间二柱两侧及两边柱内侧置抱框。每个楼的两侧檐檩上挂有一对铁挺钩,铁挺钩的下端分别挂在上道枋和下道枋的外侧。[13]:67[17]:201牌楼高约9米,明间净跨度6.41米,次间净跨度5.15米,总宽度14.4米。夹杆石高1.02米,宽1.03米。[4][18]

明间龙门枋和额枋之间有一块白石匾额,两面刻字,石匾两边有木雕镂空花板。东牌楼刻“履仁”,西牌楼刻“行义”,南北牌楼均刻“大市街”,相传为明朝书法家姜立纲所书,1699年重建后改为双文。东牌楼叫“思诚坊”,西牌楼叫“明照坊”,南牌楼叫“仁寿坊”,北牌楼叫“保大坊”。[19]

1934年,重建牌楼,为适应交通要求,将牌楼增宽,四根立柱和六道横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戗杆,缺损部分照原样补齐。重建后牌楼高约13米,明间净跨度7.24米,次间净跨度5.8米,总宽度18.84米,边柱高7.36米,夹杆石高2.04米。[13]:681935年因牌楼木质结构已大多腐蚀,戗木等多处剥落,勾头滴水瓦、吻兽、云罐等部件略有缺损,夹杆石已沉入地下许多。将木质部件重新修补,整理瓦片,外表刷漆,并使用墨线小点金[4]

胡同

东四三条

东四区域内有胡同45条,在元大都时严格按照《析津志》所载的“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註 2]标准建造,相较明清时期的胡同更为宽阔,四合院排列整齐。[3]:50其中包括东四头条东四十四条(其中东四十条已被改造为大道)、豆瓣胡同铁营胡同烧酒胡同月光胡同南板桥胡同等。[10]:419

其中东四六条63号、65号是清光绪年间大学士崇礼之宅,四合院占地6000平方米,保存良好。阎锡山曾住东四七条,东四八条71号是叶圣陶故居,东四六条55号是沙千里故居,川岛芳子曾住东四九条67号,徐世昌曾住铁营胡同。[20]

东四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四四条77号,占地面积1023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个三进四合院,于1940年左右建成,博物馆则于2018年10月开放。设有东四印象、印象瓦舍、文化探访等5个展区。[21]

古迹

隆福寺

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位于今隆福寺二期商圈,是朝廷香火院,气势宏伟。建筑为两进十间,五层大寺院。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后,规模更加宏大。此外明清在隆福寺常有廟會,与护国寺并称东西两大庙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火烧毁后未重建,现已不存。[1]:154

孚王府

孚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44000平方米,位于朝阳门内大街137号。原为怡亲王允祥府,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同治三年(1864年)将此府转赐孚郡王奕𬤝,后改称孚王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下属单位占用。府内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庑保存完整,东西路院因添建房屋大多已被破坏。 [17]:162-163

东四清真寺

东四清真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东四南大街13号。始建于明朝,年份说法不一,东四清真寺是北京规模较大,较古老的清真寺。东四清真寺坐西朝东,大门三间、灰筒瓦硬山顶,于1974年整修。该寺现为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驻地,穆斯林礼拜处。[1]:306

南新仓

南新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四十条22号。南新仓是明清两代的贮粮仓库,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朝北太仓的基础上建成,明正统三年(1438年)重修,民国时曾改作军火库[1]:296

宝泉局东作厂

宝泉局是清朝负责钱币铸造的机构,属于户部,下设四个铸币厂,其中东作厂位于东四四条。[1]:166

经济

东四牌楼一带自元朝以来便商业气氛浓厚、十分繁华。元大都时期,东四牌楼西南叫做旧枢密院角市,是皇城采购物品的市场,有不少店铺,交易频繁,是元大都三大商业中心之一。[3]:52到明初,因什刹海堵塞,已不能通船。南方货物大多运至通州码头后装车转由陆路运输入京,其中多经过朝阳门,由于东四牌楼是朝阳门内第一个十字路口,因此成为进京货物的集散中心。加之迁都北京后在修盖许多铺房,东四成为了东城繁荣的的商业中心。东四南大街,有朝廷的六家皇店,南边的灯市口,还会一年举办一次盛大的灯会。[5]:72-73

隆福寺庙会

从清朝中期开始,隆福寺每月逢九、十有庙市,被誉为“诸市之冠”,俗称“东庙”。隆福寺庙会的范围包括庙内三条摊路,每路分若干层,庙前神路街以及猪市大街。商品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日用杂货、各种鸟兽、小吃、茶铺、书铺,还有各种技术工揽活。附近有福全馆饭庄、隆盛饭铺、白魁饭庄等老字号,现仅存白魁饭庄。[10]:719[22]:91-92

四大恒

四大恒是清朝时北京金融市场地位较高的四座钱庄的简称,分别为恒兴号、恒和号、恒利号、恒源号。其中恒源号在东四牌楼东侧,其余三家在东四南北大街,均创立于乾隆、嘉庆年间。因其经营稳定、资金雄厚,官员、富商一般都来此存款,所以当时市场上流通的銀票大多为四大恒所发行。[22]:88-89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四大恒被抢劫一空,最终倒闭。[10]:411

现代

1951年,政府在隆福寺基础上建设东四人民市场,取缔了原隆福寺庙会。 之后又建设了朝内菜市场、东安市场等现代建筑。[10]:586

交通

道路

南北街名为大市街,清朝改称东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南北大街。1947年正式改称东四北大街、南大街;[1]:95,225东接朝阳门内大街,西接东四西大街

有轨电车

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以东四牌楼为主题的浮雕壁画

1924年12月20日,北京有轨电车第二路(黄牌)开通运行,经过东四牌楼。1959年11月11日停驶。

1925年1月23日,第三路(蓝牌)开通运行,自东四牌楼始发。1959年3月10日停驶。

1956年,第四路(白牌)恢复行驶后,更改路线经过东四牌楼。1959年3月10日停驶。

1956年,第五路(绿牌)恢复行驶后,更改路线经过东四牌楼,1957年恢复原线。1958年再次更改路线经过东四牌楼。1959年11月11日,更改路线不经过东四牌楼。

1950年3月16日,环形路(白牌)开通运行,经过东四牌楼,1959年3月10日停驶。[12]:39-43

地铁

东四站 5号线 6号线

参见

注解

  1. ^ 牌楼由四根立柱支撑,建有三个门洞,上方有斗栱檐顶,并且立柱高于楼顶
  2. ^ 元朝1步约为1.5米。据此估算大街宽度约为37.5米,小街宽度约为18米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东城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ISBN 978-7-200-01869-1 (中文(中国大陆)). 
  2. ^ 孙进己,孙海,苏天钧. 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金元(一).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1994: 71. ISBN 978-7-80557-838-5 (中文(中国大陆)). 
  3. ^ 3.0 3.1 3.2 张仁忠. 北京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1-15251-5 (中文(中国大陆)). 
  4. ^ 4.0 4.1 4.2 4.3 4.4 4.5 姜瑶瑶. 1912-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变迁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7-05-01.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8.06.009 (中文(中国大陆)). 
  5. ^ 5.0 5.1 萧默. 巍巍帝都.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978-7-302-12290-6 (中文(中国大陆)). 
  6. ^ 孙冬虎. 北京地名发展史.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146. ISBN 978-7-5402-2458-5 (中文(中国大陆)). 
  7. ^ 张爵,朱一新.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300-0237-7 (中文(繁體)). 
  8. ^ 福隆安. 钦定八旗通志 卷十三 四库全书影印本. 北京: 史部. 1786: 8 (中文(繁體)). 
  9. ^ 中国史学会.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一).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1: 95. ISBN 978-7-5458-2080-5 (中文(繁體)).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00-06080-5 (中文(中国大陆)). 
  11. ^ 国事新闻编辑部. 北京兵变始末记. 台北: 文星書店. 1962: 24. OCLC 16942250 (中文(繁體)). 
  12. ^ 12.0 12.1 12.2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00-04454-6 (中文(中国大陆)).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孔庆普. 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 北京: 东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7403-2 (中文(中国大陆)). 
  14. ^ 冯熙. 中国共产党北京东城区历史大事记 1919-2000.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6: 169. ISBN 978-7-80178-398-1 (中文(中国大陆)). 
  15.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 1999-08-06 [202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5) (中文(中国大陆)). 
  16. ^ 北京《第三批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景观中国网. 2012-09-17 [202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中文(中国大陆)). 
  17. ^ 17.0 17.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 ISBN 978-7-200-05631-0 (中文(中国大陆)). 
  18. ^ 袁露萍. 北京旧城传统牌楼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1-06-15 (中文(中国大陆)). 
  19. ^ 韩昌凯. 北京的牌楼.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3: 67. ISBN 978-7-5077-2024-2 (中文(中国大陆)). 
  20. ^ 白宝泉,白鹤群. 北京街巷胡同分类图志.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05: 136. ISBN 978-7-80084-730-1 (中文(中国大陆)). 
  21. ^ 张鹏禹,邓梦芳. 胡同博物馆 守护最真实的城市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11-13: 7 [2024-08-23] (中文(中国大陆)). 
  22. ^ 22.0 22.1 曲小月. 老北京皇都风貌.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402-1974-1 (中文(中国大陆)). 

39°55′23″N 116°24′41″E / 39.92293°N 116.41128°E / 39.92293; 116.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