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繁体字 | 上巳節 ‧ 三月三 |
---|
简化字 | 上巳节 ‧ 三月三 |
---|
标音 |
---|
|
- 汉语拼音 | shàng sìjié ‧ sān yuè sān |
---|
|
|
汉字 | 雛祭り ‧ 上巳 |
---|
标音 |
---|
- 假名 | ひなまつり ‧ じょうし/じょうみ |
---|
- 日语罗马字 | hina matsuri ‧ joushi/joumi |
---|
|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三月節、三日節,是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有些人在三月初三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又稱小清明[1][2][3]、古清明[4][5]。
歷史
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而「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有個很獨特的風俗,它同時是政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其中的「奔」便是指男女於戶外各自約會,在河邊的男男女女除了臨水沐浴,此時於聚會期間的私情歡愛並不算違反常禮規範。
上巳节也有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着新装,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上巳節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6]。《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當時的情形。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至此,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士大夫、文人雅士等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
近代以來,三月三日上巳节逐漸销声匿迹,但在中國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習俗
上巳节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為修整、净身,又有驅除災厄的意思。上巳春浴的习俗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7]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既是清潔身體,也是去除身上的晦氣。 据《晋书·礼仪》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 《后汉书》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此外,祓禊还有祈求生育之意。相传殷商部族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后所生。《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后世甚至尊简狄为生育之神。
這天也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並會舉行曲水流觴遊戲,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曲水流觞,也叫临水浮卵(临水浮卵最为古老,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曲水流觞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故溪流则要弯曲才行。《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觞的风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边外,混合着自然的美景,魏晋以来由于文人文化的兴起,贵族多在优雅的庭院,庄严的宅院里,假亭山石,人工弯弯的曲水。人们整齐的正座于草上席塌,摆上屏风,还有持扇的侍从,设有香炉等。喝水后写诗,应人相对。
射雁司蚕,上巳节期间进行的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春遊踏青也是上巳節的習俗,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人們又會野餐、採花。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好時機。
在古代,此時野合有所不禁,後漸禁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森嚴,上巳風俗在漢人文化中可說是幾乎難得一見。不過在偏遠地區偶有出現,如清光緒《善化縣志》中就有記載。
各族情況
漢族
郊外游春,泡温泉,吃花煎,喝花茶,吃乌米饭,互赠香草(因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中国传统中历代祭祀伏羲與女娲的太昊陵庙会(又称人祖庙会)也于农历三月三结束[8][9]。
在臺灣、閩南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連雅堂《台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近年一些上巳節習俗式微的漢族地區也有復興上巳節的趨勢,亦因為有春遊踏青、男女相會談情的傳統,部份人認為相比傳統沒有約會習俗的七夕,上巳節更適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一些地方的漢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習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傳統,而安徽等地有吃粑粑的傳統。[10]
朝鲜族
朝鮮半島及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由中國傳入,但已發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節日。
人們會在這天踏青,又會吃杜鵑花煎,還會玩花煎戲。
大和族
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亦是雛祭(雛祭り)。不過在明治維新後,這個節慶被移送到西曆的3月3日舉行。
一些地區也會在神社或公園舉行曲水流觴活動,
琉球族
在琉球,婦女會在海邊沐浴,祈求健康。
京族
越南把上巳節和寒食節合併為一個節日,有吃湯圓的習俗。
其他
苗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等都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三月三」是壯族、侗族、苗族等的傳統歌唱節日,海南省将三月三定为本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节日放假的具体办法由民族自治地方规定[11]。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4年起更将三月三设为地方性法定假日,全区放假两天。[12][13]
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节日,它是稻穀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雲南大理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活動中,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參考資料
引用
書籍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上巳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見